
亦作“ 縣旍 ”。1.懸挂空中隨風飄蕩的旌旗。《史記·蘇秦列傳》:“寡人卧不安席,食不甘味,心搖搖然如縣旌而無所終薄。”
(2).懸挂旌旗。喻标榜。《後漢書·崔駰傳》:“叫呼衒鬻,縣旌自表,非 隨 和 之寶也。”
(3).指進軍。《漢書·陳湯傳》:“縣旌萬裡之外,揚威 昆山 之西。”《三國志·吳志·吳主傳》“ 劉備 薨于 白帝 ”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吳 韋昭 《吳書》:“ 文帝 問曰:‘ 吳王 若欲脩宿好,宜當厲兵江關,縣旍 巴 蜀 ,而聞復遣脩好,必有變故。’”
“縣旌”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含義:
指懸挂在空中隨風飄蕩的旌旗,常用于比喻心神不甯或無所依托的狀态。
指通過懸挂旌旗來标榜自身,引申為自我宣揚或誇耀。
象征軍隊出征或遠行,多用于軍事語境。
若需更詳細例證或古籍原文,可參考漢典、滬江詞典等來源(如、2)。
《縣旌》是一個漢語詞彙,它表示古代的一種行政區劃标志。旌指的是旌旗、旌旗子,縣旌就是放在縣境範圍内的旌旗。
《縣旌》的拆分部首是⻍(左、右結構),它的右側是丙字旁。該詞共包含7個筆畫。
《縣旌》的來源主要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行政制度。在古代,各個地方行政區劃都會樹立自己的标志物,用以象征地方政權的存在和權威。而旌旗在古代就是一種重要的标志物之一。
在繁體字中,《縣旌》的寫法與簡體字基本相同,隻是字形稍有差異。
在古代,漢字的形狀和結構會有所變化。據《說文解字》記載,古時候《縣旌》的寫法為“縣旌”,繁體字也會根據古代的寫法有所變化。
1. 那座縣城的街頭,縣旌高高挂起,彰顯着地方政權的威嚴。
2. 現在已經沒有幾個地方會設立縣旌了,行政區劃已經演變為更為現代化的方式表達。
組詞:縣府、縣域、旌門、旌旗、行旌。
近義詞:縣旗、縣徽、縣章。
反義詞: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