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楯鼻的意思、楯鼻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楯鼻的解釋

盾牌的把手。 唐 韓翃 《寄哥舒仆射》詩:“郡公楯鼻好磨墨,走馬為君飛羽書。” 唐 劉禹錫 《劉氏集略說》:“會出師 淮 上,恆磨墨於楯鼻上,或寝止羣書中。” 宋 司馬光 《奉同道矩謝始平公惠硯》詩:“聊用飛軍檄,何愁楯鼻平。” 明 高啟 《贈賣墨陶叟》詩:“便須從子乞雙螺,醉草檄書磨楯鼻。”參見“ 楯墨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楯鼻(shǔn bí)是漢語中的一個古語詞,具有特定的曆史和文化内涵,主要含義如下:

  1. 本義:盾牌上的凸起物

    “楯”即“盾”,指古代作戰時用于防護的盾牌;“鼻”在此指盾牌中央凸起的部分,形似鼻梁,常用于加固盾體或抵擋攻擊。這一結構在實戰中能增強防禦力,是盾牌的關鍵部位。來源參考:《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古代兵器通論》(楊泓著)。

  2. 引申義:磨墨書寫之處

    因盾鼻表面平整堅硬,古人常就地取材,将其作為臨時磨墨、書寫檄文或軍令的平面。此用法凸顯古代軍事生活中的實用智慧,典出《北史·荀濟傳》:“會楯上磨墨作檄文”。來源參考:《資治通鑒》胡三省注、《中國曆史典故辭典》(中華書局)。

  3. 文獻例證與權威性

    該詞多見于史書及筆記,如《資治通鑒·梁武帝大同元年》載:“(荀濟)磨墨楯鼻上,作檄文”,印證其引申用法。清代顧炎武《日知錄》亦考釋其形制,佐證其軍事功能。來源參考:《資治通鑒》(中華書局點校本)、《日知錄集釋》(上海古籍出版社)。

  4. 現代使用與語義演變

    現代漢語中“楯鼻”已非常用詞,多見于研究古代軍事、文獻學的專業領域。其本義作為冷兵器構件被博物館及考古學界沿用,引申義則成為文學、曆史作品中的文化意象,象征戎馬倥偬中的文事活動。來源參考:《中國古代軍事工程技術史》(山西教育出版社)。

“楯鼻”一詞融合器物特征與曆史場景,是漢語中體現“物用即文脈”的典型詞彙,其考釋需結合兵器學、文獻學及社會史多維視角。

網絡擴展解釋

“楯鼻”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如下:

1. 基本釋義
指盾牌的把手部分,即用于握持盾牌的突出結構。該詞由“楯”(同“盾”)和“鼻”(器物上凸起供把握的部分)組合而成,形象地描述了盾牌握柄的形态。

2. 文獻例證
唐代詩人韓翃在《寄哥舒仆射》中曾用此詞:“郡公楯鼻好磨墨,走馬為君飛羽書。”此處以“楯鼻磨墨”的誇張手法,表現人物從容不迫的氣度,側面印證“楯鼻”作為握柄的實用性。

3. 現代使用
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多見于古籍或曆史文學作品中。其注音為ㄉㄨㄣˋ ㄅㄧˊ(dùn bí),需注意與“楯”的其他讀音(如shǔn)區分。

别人正在浏覽...

闆芭北海市北戎兵號柏林大學步搖冠侪徒差選掣襟露肘沖苁達哈酊劑冬溫夏清豐草浮船塢告乏古北袿徽回文機禍因惡積揭谛戒寒汲汲遑遑饑困雞毛店悸竦絕不護短絶滅刻鍊寇掠焜烨苦味樂世連城玉力心離形茫無邊際枚謝逆覩凝潔前去汽船蛴領權棅然信十六羅漢霜露之疾私牍天曆提孩提名道姓通明麻瓦珑瓦檐無疑現打不賒香火兄弟銜石俠少心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