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杞國之憂的意思、杞國之憂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杞國之憂的解釋

同“ 杞人憂天 ”。 宋 嶽珂 《桯史·歲星之祥》:“時虜初退,師尚宿留 淮 泗 。朝議凜凜,懼其反斾。士大夫皆有 杞國 之憂。” 明 範濂 《雲間據目抄》卷五:“獨以役重賦煩,人民凋瘵,識者不無 杞國 之憂。”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杞國之憂”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為詳細解釋:

  1. 基本含義
    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據的憂慮和擔心,與“杞人憂天”同義。其核心在于諷刺過度擔憂不切實際的問題,常用于批評無謂的焦慮。

  2. 典故與出處
    成語源自宋代嶽珂的《桯史·歲星之祥》:“士大夫皆有杞國之憂。”,原指古代杞國人對天塌地陷的擔憂,後被引申為對虛妄問題的憂慮。

  3. 結構與用法

    • 由“杞(古代小國名)”“國”“之”“憂”四字組成,字面意為“杞國人的憂慮”。
    • 語法上為偏正式結構,多作主語或賓語,如:“識者不無杞國之憂。”(明·範濂《雲間據目抄》)。
  4. 近義詞與辨析
    與“杞人憂天”完全同義,均強調“無根據的擔憂”。現代語境中,可用于形容對未發生之事的過度焦慮,例如:“氣候變化雖是大事,但不必陷入杞國之憂。”。

  5. 使用建議
    該成語多用于書面語或正式場合,含輕微貶義,需注意語境以避免冒犯。日常交流中可替換為“庸人自擾”或“自尋煩惱”等通俗表達。

提示: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宋代至明代的文獻記載。

網絡擴展解釋二

杞國之憂

《杞國之憂》是出自《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的一段故事,講述了屈原時任楚國官員時,為了阻止楚懷王進攻杞國,采取了殉國的方式,并通過這個事件表達了對國家和民衆的擔憂與痛惜。

拆分部首和筆畫

《杞國之憂》的拆分部首是"木"和"心",拆分出來的筆畫是12畫。

來源

《杞國之憂》的來源于屈原,他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政治家。他通過詩歌将自己對國家的憂慮和愛國情懷表達出來,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大瑰寶。

繁體

《杞國之憂》的繁體字是「杞國之憂」。

古時候漢字寫法

根據史書記載,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憂」這個字的結構與現在稍有不同,字頭的「亂」字旁寫為「㐄」,字底的「心」字旁寫為「㣺」。

例句

杞國之憂,道不拾遺。

組詞

- 杞國:古代一個小國的名稱。

- 之:表示關系的介詞。

- 憂:擔憂,憂慮。

近義詞

擔憂、憂慮、焦慮、憂愁。

反義詞

安心、放心、放松、寬慰。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