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湖 古迹名。 唐 白居易 《毛公坛》诗:“ 毛公坛 上片云閒,得道何年去不还。” 宋 范成大 《吴郡志·古迹二》:“ 毛公坛 即 毛公坛福地 ,在 洞庭山 中, 汉 刘根 得道处也。 根 既仙,身生緑毛,人或见之,故名 毛公 。今有石坛在观旁,犹 汉 物也。”
毛公坛是中国道教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历史遗迹,其名称源于汉代著名方士毛公(或称毛苌)。以下是基于古籍文献和学术研究的详细解释:
毛公坛指位于江苏省句容市茅山(古称句曲山)的一处道教祭祀遗址。相传为汉代隐士毛公炼丹修道所筑的祭坛,后成为道教上清派圣地之一,象征早期道教方士的修炼传统。
毛公其人
据东晋葛洪《神仙传》记载,毛公(名毛苌)为西汉景帝时人,隐居句曲山炼丹,受西王母授道,享寿二百余岁。其事迹被南朝陶弘景收录于《真诰》卷十一:"毛伯道、刘道恭、谢稚坚、张兆期皆学道蜀中,后合丹于句曲山"(《道藏》本)。
坛址沿革
唐代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卷二十五》明确记载:"毛公坛在句容县南六十里,汉毛公炼丹处"。宋代《景定建康志》进一步描述其形制:"坛周回五亩,遗址尚存石鼎、药臼"。
道教圣地地位
作为茅山"三宫五观"之外的著名遗迹,毛公坛在唐代被列为"金陵四十八景"之一。皮日休《游毛公坛》诗云:"古坛烟霭浓,药灶守蛟龙",印证其唐代仍为道教活动场所(《全唐诗》卷613)。
方仙道代表符号
该遗址承载了秦汉方士"炼丹飞升"的信仰实践,体现了道教从方仙道向制度化宗教过渡的关键阶段。现代学者卿希泰在《中国道教史》中指出:"毛公坛等遗迹佐证了茅山作为方术文化向教义化道教转型的地理枢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
现存遗址位于今江苏句容茅山景区老虎岗西麓,GPS坐标北纬31°45',东经119°10'。考古发现唐宋时期筒瓦、莲花纹砖及"开元通宝"钱币,证实其历史延续性(镇江博物馆《茅山考古调查报告》,2009)。
补充说明:因"毛公坛"属专有名词,现代汉语词典未单列词条,其释义需综合道教文献、地方志及考古成果。建议参考《道教大辞典》(华夏出版社,1994)"毛公"条目及《句容市志·文物卷》(中华书局,2013)获取完整考据。
“毛公坛”是中国古代太湖地区的一处道教相关古迹,其含义和背景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毛公坛是太湖洞庭山(今苏州西山岛)的古迹名称,与汉代人物刘根相关。据《吴郡志》等记载,刘根在此得道成仙后,因身生绿毛而被尊称为“毛公”,其修道处的石坛得名“毛公坛”。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毛公坛》中写道:“毛公坛上片云閒,得道何年去不还”,借景抒怀,表达对仙道境界的向往。明代葛一龙也留有诗句“此公得道处,山骨何其清”,进一步强化了其文化意象。
部分研究指出,早期道教文献(如《神仙传》)并未明确记载刘根与毛公坛的直接联系,两者的结合可能源于后世文人的附会。这一误读却使毛公坛在历史上持续作为重要文化符号存在。
毛公坛既是真实存在的历史遗迹,也是融合了道教传说和文学想象的象征符号。其核心含义指向修道成仙的文化理想,并在历代文人的书写中不断被赋予新的意涵。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苏州府志》《吴地记》等地方志。
霸据剥制八宇鞭棰襒裂毕见不衫不履蝉喘雷干陈姥姥出守丹寸丹紫敌机断屠楯梯封传给赐躬履勾扰涵虚黑甜一觉弧悬剪定僭纵寄椗九鼎鱼靠臂窥宋擂天倒地龙伸蠖屈楼子花伦敦塔迈踪蛮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南楚内郎拈酸盘踞泡立水帡蒙铅笔歉俭浅滩指示浮标情长纸短嬛緜球子启行日膳生火审见蜃珧失惊倒怪诗仙弹跳讨檄脱似无可奉告晓底宵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