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caterpillar]∶蝴蝶或蛾子的伸長蟲狀幼蟲,具有強壯咀嚼口器,短觸角和三對真足,幾對帶鈎的腹部前足,而且經常有一層完整的細剛毛或者粗閃光的毛,并且完全取食樹葉、果實或者植物其他多汁的部分
(2) [woolly worm]∶身上有一層分泌物遮蓋着的一種鋸蜂幼蟲
(3) [bristle worm]∶毛足綱的一種分節蠕蟲
(1).體上多毛的蝶、蛾類幼蟲,如松毛蟲、桑毛蟲等。也叫毛毛蟲、刺毛蟲。有些毛蟲體上的毒毛,可引起人體皮炎。
(2).指獸類。《大戴禮記·曾子天圓》:“毛蟲之精者曰麟,羽蟲之精者曰鳳。” 漢 王充 《論衡·遭虎》:“夫虎,毛蟲;人,倮蟲。” 明 馬愈 《馬氏日抄·搏肉狼》:“蓋狼為野獸,貪戾物也,使之奔走於京城,是為毛蟲之孽。”
(3).方言。指牲畜。 李準 《不準走那條路》一:“‘要得窮,翻毛蟲’。 張拴 本來日子倒也能過,四口人種着十幾畝地,要是不胡搗騰牲口,地種好,糧食也足夠吃。”
“毛蟲”是一個常見的生物學術語,主要包含以下含義:
生物學定義
毛蟲一般指鱗翅目昆蟲(如蝴蝶、蛾類)的幼蟲階段。其特點是身體柔軟、分節明顯,體表覆蓋細密的剛毛或刺狀結構(部分種類有毒,接觸後可能引起皮膚紅腫瘙癢)。
典型特征
生态角色
作為食物鍊的重要環節,毛蟲既是植食性動物,也是鳥類、寄生蜂等天敵的主要獵物。某些種類(如松毛蟲)可能對農林造成危害。
發育過程
毛蟲經曆多次蛻皮後進入蛹期,最終羽化為成蟲,這一完全變态發育過程在昆蟲中具有代表性。
若需了解具體物種(如帝王蝶幼蟲、毒蛾幼蟲等)的形态差異或毒性機制,建議提供更具體的名稱以便進一步分析。
“毛蟲”是指一種蠕動的昆蟲幼體,具有細長的身體,身上長滿了細毛,通常經過一段時間後會進化為成蟲。
“毛蟲”這個詞的部首是“毛”,總共有3個筆畫。
“毛蟲”這個詞源于中國漢字,由“毛”和“蟲”兩個字組成。它最早是用來形容昆蟲幼體長有細毛的特征。
“毛蟲”的繁體字是「毛蟲」。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用來表示“毛蟲”的字形可能與今天所見有所不同,但它仍然由“毛”和“蟲”兩個基本字形組成。
1. 在林間我發現了一隻五彩斑斓的毛蟲。
2. 這種毛蟲會吃掉植物上的葉子。
1. 毛茸茸
2. 探花蝶
3. 果蠅
4. 絨毛狀
5. 蠶寶寶
1. 蛾蟲
2. 蛹
3. 蛀蟲
4. 幼蟲
5. 絲蟲
1. 成蟲
2. 青蟲
3. 肥蟲
4. 饑餓
5. 死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