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賷盜”。謂持物送給盜賊。《明史·馮師孔傳》:“王能殺賊,假王以大将軍權;不能殺賊,悉輸王所有餉軍,與其賷盜。”
“赍盜”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jī dào,其核心含義為“持物送給盜賊”,常引申為幫助敵人或助長惡行 的比喻義。以下是詳細解釋:
該詞可見于《明史·馮師孔傳》中的記載:
“王能殺賊,假王以大将軍權;不能殺賊,悉輸王所有餉軍,與其賷盜。”
此處通過“赍盜”強調若無法剿滅賊寇,則等同于将資源拱手送給敵人。
多用于書面語境,常見于曆史文獻或評論性文本中,批判因決策失誤或妥協導緻資源落入敵方之手的現象。例如:
“盲目削減邊防軍費,無異于赍盜之舉。”
現代漢語中較少直接使用,但類似概念可見于“資敵”“養虎為患”等表達。如需查詢近義詞或反義詞,可通過專業詞典進一步擴展。
赍盜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赍”部的部首是貝,筆畫數為7;“盜”部的部首是皿,筆畫數為13。整個字的總筆畫數為20。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形成于漢朝。它的意思是行竊、偷盜,指盜竊他人財物的行為。在古代社會,盜竊是一種不道德的行為,被視為違法犯罪的行為。
在繁體字中,赍盜的寫法相同,沒有變化。
在古代漢字中,赍盜的寫法稍有不同。古代的赍字部首是貝,但在盜字中,盜字的部首是皀,與現代的皿稍有不同。這種變化是漢字演變過程中的一種發展。
例句:
1. 這個小偷常常赍盜别人家的東西。
2. 警察抓住了一名赍盜團夥的成員。
組詞:
赍手(指擅長行竊的人)
赍賊(指以盜竊為職業的人)
赍竊(指行竊的行為)
近義詞:
盜竊
偷竊
盜取
反義詞:
守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