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斬袪。《文選·張衡<思玄賦>》:“ 文 斷袪而忌 伯 兮,閹謁賊而寧後。” 李善 注引《國語》:“初, 獻公 ( 晉獻公 )使寺人 勃鞮 伐 文公 於 蒲城 , 文公 踰垣, 勃鞮 斬其袪…… 勃鞮 字 伯楚 。”
斷袪(duàn qū)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典故色彩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斬斷衣袖,源自《左傳》記載的曆史事件,後引申為君主展現寬宏胸襟或表達決絕态度的行為。以下是詳細釋義:
“斷”意為截斷、斬斷;“袪”指衣袖(《說文解字》:“袪,衣袂也”)。字面即斬斷衣袖的動作。
典出《左傳·僖公五年》:
晉文公(重耳)逃亡期間,宦官披(寺人披)奉命追殺,文公翻牆逃脫時被披斬斷衣袖。後文公即位,披求見并谏言防備政敵,文公不計前嫌接見,成就“棄怨用才”的美談。
由此衍生兩層引申義:
指當權者寬容曾傷害自己的人,如晉文公不追究“斷袪”之仇而重用寺人披(《辭源》釋為“舊喻帝王寬宏大量”)。
因“斷袖”象征關系破裂,後世亦用“斷袪”表達徹底斷絕關系或表明堅定立場(如明代《典故紀聞》載“斷袪示信”之喻)。
釋“斷袪”為:“截斷衣袖。指舊事”,引《左傳》典故。
(鍊接:漢語大詞典)
“(重耳)逾垣而走,披斬其袪。”
(鍊接:國學大師-左傳)
注:“袪,袖也。斬其袖,懼而遁。”
釋義強調“喻帝王寬宏大量”。
(鍊接:商務印書館《辭源》)
該詞屬書面語,多用于:
注:部分工具書(如《現代漢語詞典》)未收錄此詞,因其屬典故性古語,今人罕用。
“斷袪”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文獻中有具體解釋:
基本含義
“斷袪”字面指斬斷衣袖,源自《國語》記載的晉文公重耳流亡事件。晉獻公派寺人勃鞮追殺重耳,重耳翻牆逃脫時,衣袖被勃鞮斬斷。此事件成為“斷袪”的典故來源,後引申為舊怨或決裂的象征。
文獻引用
張衡《思玄賦》中“文斷袪而忌伯兮”一句,即化用此典故,李善注引《國語》詳細說明了事件背景。
常見誤解
部分資料(如)将“斷袪”解釋為“剃光頭發表示悔恨”,但此說法缺乏權威文獻支持,可能是對“斷袪”與“斷發”的混淆。
“斷袪”本義為衣袖被斬斷,特指晉文公與勃鞮的舊怨,後用于比喻深刻的矛盾或決裂。使用時應結合具體語境,避免與“斷發”等詞混淆。
阿媚薄惡貶刺財運亨通昌陽陳情抽樣鹑贲次篆從享蹴尖錯儀畫制大雅之堂訪逮飛棟蜂虿作于懷袖負劍服期服享高道歸除行不勝衣何在乎化道懷山襄陵晃晃話務員回次忽溜谫劣積射士救饑駿整離割蛎蛤沒多少墓木已拱年號旁枝貧宅情常七緵布搉慮趨重稔色蛇進申韓射圃詩稱鼠苗碩碩天棘推任吞嚼土禺人蚊思負山文劄香佩帶相捽小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