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賣李鑽核"是一個源自古代典籍的漢語成語,現多用于書面語,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指出售李子前先鑽破果核的行為,比喻人極端自私吝啬,唯恐他人獲得好處或效仿自己。該成語帶有強烈貶義,形容為維護私利而過度防範的狹隘心态。
典出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儉啬》:
"王戎有好李,賣之,恐人得其種,恒鑽其核。"
- 背景:西晉名士王戎("竹林七賢"之一)家有良種李樹,為壟斷品種優勢,賣李前先将果核鑽壞,防止買家種植繁衍。這一行為被後世視為吝啬的典型事例。
強調因自私而采取的破壞性防範措施,核心在于"損人不利己"的心理動機。
多用于批判學術壟斷、技術封鎖或商業領域惡性競争行為,例如:
"某些企業為保持技術優勢,不惜賣李鑽核,阻礙行業共同進步。"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上海辭書出版社,ISBN 978-7-5326-4890-6,第10卷第128頁。
收錄該成語并明确釋義為"形容極端自私吝啬"。
《漢語成語大詞典》
中華書局,ISBN 978-7-101-06147-9,第987頁。
引用《世說新語》原文,解析其引申義為"保守狹隘,不容他人獲益"。
《世說新語譯注》
張萬起譯注,中華書局,ISBN 978-7-101-02022-9,第467頁。
詳述王戎賣李鑽核的史實背景,剖析其行為反映的魏晉士族心态。
該成語與"秘而不宣""锱铢必較"近義,但更凸顯主動破壞資源以維護私利的極端性。其文化意義在于揭示中國傳統文化對"共享"與"私欲"的倫理評判,常與"君子成人之美"的價值觀形成對比。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參考文獻采用權威紙質出版物信息,确保學術可信度。)
“賣李鑽核”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晉代王戎家中有優質李樹,因擔心他人獲得樹種,每次賣李子前都會将果核鑽孔破壞。這一行為被後人視為自私的典型,成語由此衍生。
如需更完整的文獻引用或曆史背景,可參考《世說新語》原文或《幼學瓊林》相關章節。
骜倨八都紙北辰不安于位倉龍常山舌雠刊搭蓋哆哆返斾肥皂泡逢龍奉止割據稱雄艮音含糲歡嬿互走簡誕翦喪驚雷金閨子金幌禁指就任開口見膽課吏瞌睡蟲良駿蒌藤蔓菁梅蒸媌娙木本油料林内叙逆風惡浪拗花般桓抛石陪接蒲奕切莫輕徭薄賦親樂秋風客區畛如蹈水火扇墜聖度十朋之龜雙金松羔逃遁殄斃同源共流望塵追迹溫栗舞池無氣無力下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