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郊禘的意思、郊禘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郊禘的解釋

古帝王以祖先配祭昊天上帝。《國語·楚語下》:“郊禘不過繭栗,烝嘗不過把握。” 韋昭 注:“角如繭栗,郊神祭天也。”《東周列國志》第四回:“僭用郊禘,比于王室。” 清 顧炎武 《恭谒天壽山十三陵》詩:“一年祭三舉,侍從來 班 揚 ,詩追《安世歌》,典與郊禘光。”參見“ 郊配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郊禘是古代祭祀體系中具有特殊含義的複合詞,由"郊"與"禘"二字構成詞義疊加。《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帝王舉行的兩種重大祭祀禮儀的合稱",《辭源》則解釋為"祭天地于郊,祭始祖于禘"的複合祭祀制度。

從詞源學角度考察,"郊"本義指都城百裡之外的區域,《說文解字》釋"距國百裡為郊",後特指在郊外舉行的祭天儀式;"禘"字從示從帝,《爾雅·釋天》記載"禘,大祭也",原指帝王宗廟五年一次的大祭。二者組合成詞始于《禮記·祭統》"郊禘之禮,所以仁鬼神也"的記載。

該詞的制度内涵包含三個層面:1)祭祀對象為天地與始祖,體現"敬天尊祖"思想;2)祭祀地點遵循"南郊祭天,明堂祭祖"的空間規制;3)祭祀時間遵循《周禮》"冬至祭天曰郊,夏至祭地曰禘"的時令規範。據《春秋公羊傳》記載,周代形成"三年一郊,五年一禘"的周期制度。

學術界存在兩種主要解釋分歧:鄭玄在《三禮注》中主張"郊祭天,禘祭始祖",而王國維在《觀堂集林》提出"郊禘實為殷禮遺制"的考證結論。現代考古發現如殷墟蔔辭中"郊""禘"分祭的記錄,印證了該禮儀的源流可追溯至商代(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中國古代禮儀制度研究》)。

在文化影響方面,郊禘制度直接塑造了"左祖右社"的都城規劃理念,其"天人合一"的哲學内涵被《史記·禮書》評價為"禮之三本:天地者生之本,先祖者類之本"。該制度在唐代發展出"南郊合祀天地"的新制,至明代演變為天壇、地壇分祀的格局(中華書局《中國禮制史》)。

文獻例證可見《漢書·郊祀志》"周公相成王,郊祀後稷以配天"的記載,以及《史記·孝武本紀》"古者天子常以春秋郊祀太一"的禮儀實踐。清代學者孫诒讓在《周禮正義》中對郊禘儀軌有詳細考釋,現代學者楊寬在《古史新探》中系統梳理了其制度演變過程。

網絡擴展解釋

郊禘是中國古代重要的祭祀禮儀,其含義可從以下五方面解析:

  1. 核心定義 郊禘是古代帝王将祖先神靈與昊天上帝共同祭祀的儀式,屬于最高規格的祭典。該詞由"郊"(郊外祭天)和"禘"(帝王宗廟大祭)組成,體現天地與祖先的聯合祭祀。

  2. 等級制度 • 僅限帝王:祭祀地點嚴格限定于郊外,《國語·楚語》記載"郊禘不過繭栗",指祭品規格有明确限制 • 諸侯禁忌:諸侯若行郊禘即屬僭越,如周平王曾因鄭國請求郊禘而拒絕

  3. 文獻溯源 最早見于《國語·楚語下》"郊禘不過繭栗,烝嘗不過把握",韋昭注解釋為"郊神祭天"。後世文獻如《東周列國志》第四回記載鄭國"僭用郊禘,比于王室",印證其禮制特殊性。

  4. 曆史演變 明清時期仍存遺制,顧炎武《恭谒天壽山十三陵》詩"典與郊禘光"顯示該禮儀的文化延續性。

  5. 文化影響 作為禮樂制度的核心環節,郊禘鞏固了"君權神授"的政治理念,其等級規定成為維護封建統治秩序的重要手段。

别人正在浏覽...

白幡半自耕農襃善不變不革襜車禅鐘蟲氣慈綸大對大教導闆調茬诋讓吠非其主飛礮焚煞館僚規意過山跳橫殺紅絲硯謊信戟刺驚電驚心慘目酒算積遠刊授大學狂僻寬泰括馬冷化化列銜嶺嶙領外力氣活流輠龍圓洛生詠妙工木堤怕是偏枉乾九親公穹漢碕潭十年寒窗拾遺記水上順愛說不過踏節彎環畏塗溫恭遐迩一體相對無言相甲香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