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帝王以祖先配祭昊天上帝。《國語·楚語下》:“郊禘不過繭栗,烝嘗不過把握。” 韋昭 注:“角如繭栗,郊神祭天也。”《東周列國志》第四回:“僭用郊禘,比于王室。” 清 顧炎武 《恭谒天壽山十三陵》詩:“一年祭三舉,侍從來 班 揚 ,詩追《安世歌》,典與郊禘光。”參見“ 郊配 ”。
郊禘是中國古代重要的祭祀禮儀,其含義可從以下五方面解析:
核心定義 郊禘是古代帝王将祖先神靈與昊天上帝共同祭祀的儀式,屬于最高規格的祭典。該詞由"郊"(郊外祭天)和"禘"(帝王宗廟大祭)組成,體現天地與祖先的聯合祭祀。
等級制度 • 僅限帝王:祭祀地點嚴格限定于郊外,《國語·楚語》記載"郊禘不過繭栗",指祭品規格有明确限制 • 諸侯禁忌:諸侯若行郊禘即屬僭越,如周平王曾因鄭國請求郊禘而拒絕
文獻溯源 最早見于《國語·楚語下》"郊禘不過繭栗,烝嘗不過把握",韋昭注解釋為"郊神祭天"。後世文獻如《東周列國志》第四回記載鄭國"僭用郊禘,比于王室",印證其禮制特殊性。
曆史演變 明清時期仍存遺制,顧炎武《恭谒天壽山十三陵》詩"典與郊禘光"顯示該禮儀的文化延續性。
文化影響 作為禮樂制度的核心環節,郊禘鞏固了"君權神授"的政治理念,其等級規定成為維護封建統治秩序的重要手段。
《郊禘》是指古代中國社會的一種祭祀活動。在古代中國,郊禘是國家舉行的一種最高規格的祭祀儀式,用于祭祀天地神明,表達對上天祈求豐收和社會安定的祈願。
《郊禘》這個詞由兩個漢字組成。
《郊禘》一詞的源自《周禮·春官宗伯·大宗伯》:“時自有禘,侈甚也。”後來成為曆代祭祀活動的通稱。
在繁體中,郊禘的寫法為「郊祀」。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郊禘》在古代寫作「郊祀」。
1. 古人認為郊禘是祈求國家和社會興旺發達的重要舉措。
2. 郊禘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承載着豐富的曆史文化内涵。
郊假、郊遊、禘宮、宗禘
祭天、祭祖、祭祀
放縱、廢棄、遺忘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