稗說的意思、稗說的詳細解釋
稗說的解釋
指野史和民間傳說。 唐 陸龜蒙 《幽居賦》序:“不能粉飾大猷,且用玄黃稗説。” 宋 蘇舜欽 《上範希文書》:“然史氏稗説,皆綴之以稱述其事,而警厲偷淺。”《明史·公鼐傳》:“恐因委巷之訛傳,流為 湘山 之稗説。” 魯迅 《中國小說史略》第十六篇:“至 玄奘 入 竺 ,實非應詔,事具《唐書》(百九十一《方伎傳》),又有專傳曰《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在佛藏中,初無諸奇詭事,而後來稗説,頗涉靈怪。”
詞語分解
- 稗的解釋 稗 à 一年生草本植物,長在稻田裡或低濕的地方,形狀像稻,是稻田的害草。果實可釀酒、做飼料。 喻微小的,瑣碎的:稗官(古代的一種小官,專給帝王述說街談巷議、市井傳聞。後泛稱記載轶聞瑣事的文字為“稗稗野
- 說的解釋 說 (説) ō 用話來表達意思:說話。說明。演說。解說。 介紹:說合(a.從中介紹;b.商議;c.說和。“合”均讀輕聲)。說媒。 言論,主張:學說。著書立說。 責備:數說。 文體的一種,如韓愈的《師說
網絡擴展解釋
“稗說”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文獻中均有解釋,綜合搜索結果中的權威信息如下:
詞義解釋
-
基本定義
“稗說”指野史和民間傳說,屬于非正史記載的雜談、轶聞,通常以口耳相傳的方式流傳。該詞由“稗”(比喻微小或非正統)與“說”(言論、故事)組成,字面含義為“瑣碎的言論”或“非官方的記載”。
-
詞源與曆史背景
- 源于《漢書·藝文志》中的“稗官小說”,其中“稗”指草類,象征不登大雅之堂的内容。
- 唐宋時期文獻已廣泛使用,如唐代陸龜蒙在《幽居賦》序中提到“玄黃稗說”,宋代蘇舜欽《上範希文書》稱“史氏稗說”。
文獻中的用法
- 具體作品
明代宋起鳳的《稗說》四卷,記錄了明清之際的掌故和人物轶事,如與陸元見、蕭尺木的交往細節,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
- 現代研究
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提及“稗說”與玄奘故事的關聯,指出民間傳說對文學的影響。
現代意義
在古代,“稗說”被視為文人消遣之物,而現代則成為文化研究和民俗學的重要資料。需注意其雖缺乏嚴謹考證,但能反映社會風貌和民間思想。
例句
- “這部遺聞逸事屬私家著述,記載傳聞稗說,并無史料依據。”(查字典例句)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書·藝文志》或宋起鳳的《稗說》原著。
網絡擴展解釋二
稗說(bài shuō)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形容言辭輕佻或淺薄。下面我将為您解釋這個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字形、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拆分部首和筆畫:
稗(bài)字的拆分部首是禾,并有5個筆畫;
說(shuō)字的拆分部首是讠(言的變形),并有7個筆畫。
來源:
《稗說》一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文學名著《紅樓夢》中,出自薛寶钗“種種風流,皆為稗子說法”的形容。
繁體:
稗說在繁體字中為稗說。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稗字可以有些許變化,例如有時會将禾字寫作禾字頭附小水。而說字則在形狀上可能稍有差異。
例句:
他的言辭輕佻,簡直就是一派稗說。
組詞:
類似的成語有“稗官野史”、“稗官野史”等。
近義詞:
類似意思的詞語有“輕佻”、“淺薄”。
反義詞:
與稗說相反的詞語可以是“深思熟慮”或“沉穩”。
希望以上内容能夠滿足您的需求!如有其他問題,歡迎繼續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