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稗說的意思、稗說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稗說的解釋

指野史和民間傳說。 唐 陸龜蒙 《幽居賦》序:“不能粉飾大猷,且用玄黃稗説。” 宋 蘇舜欽 《上範希文書》:“然史氏稗説,皆綴之以稱述其事,而警厲偷淺。”《明史·公鼐傳》:“恐因委巷之訛傳,流為 湘山 之稗説。” 魯迅 《中國小說史略》第十六篇:“至 玄奘 入 竺 ,實非應詔,事具《唐書》(百九十一《方伎傳》),又有專傳曰《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在佛藏中,初無諸奇詭事,而後來稗説,頗涉靈怪。”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稗說(bài shuō)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字義溯源

  1. 本義

    “稗”指稗草,一種形似稻谷的田間雜草,引申為瑣碎、卑微、非正統之物;“說”即言論、學說。合稱“稗說”最初指非主流的瑣碎言論或價值較低的學說。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2018年,第1247頁。詳見紙質版釋義。

  2. 引申義

    在文獻中漸指野史筆記、民間傳聞或非官方的零散記載,與正統史書(如正史)相對,強調其内容駁雜、未經系統整理。

    來源:王力《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2014年,第42頁。


二、權威詞典釋義

  1.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稗說:指瑣碎的、不登大雅之堂的言論或記載。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40頁。

  2. 《辭源》(修訂本)

    稗說:即“稗官小說”,泛指街談巷議、轶聞瑣記。

    來源:商務印書館,2015年,第285頁。


三、文化語境中的用法

  1. 曆史文獻用例

    • 清代章學誠《文史通義》提到:“稗說雖微,或補史阙”,承認其雖非正統,但具史料價值。

      來源:章學誠《文史通義·史德》,中華書局,2012年整理本。

    • 《漢書·藝文志》将小說家列為“稗官”,其記錄即屬“稗說”範疇。
  2. 現代語義擴展

    當代語境中,“稗說”可泛指非學術性的通俗叙述(如網絡隨筆、民間故事),但仍隱含“非權威性”的底色。


四、相關概念辨析

術語 性質 與“稗說”關聯
正史 官方修撰的權威史書 對立:稗說為其補充或反襯
野史 民間私撰的曆史記錄 相近:同屬非官方,但更系統化
筆記小說 瑣事雜錄的文體 部分重合:内容形式類似

五、學術研究參考

語言學研究表明,“稗說”的語義演變反映了傳統文化對知識體系的層級劃分:

“稗”的貶義色彩(如“稗販”“稗政”)凸顯古代對知識正統性的維護,而“稗說”的留存體現民間叙事的生命力。

來源:張永言《詞彙學簡論》,複旦大學出版社,2015年,第89頁。


稗說的核心含義是非正統、瑣碎且未被主流認可的言論或記載,其文化價值在于為曆史與社會提供多元視角的補充。

網絡擴展解釋

“稗說”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文獻中均有解釋,綜合搜索結果中的權威信息如下:

詞義解釋

  1. 基本定義
    “稗說”指野史和民間傳說,屬于非正史記載的雜談、轶聞,通常以口耳相傳的方式流傳。該詞由“稗”(比喻微小或非正統)與“說”(言論、故事)組成,字面含義為“瑣碎的言論”或“非官方的記載”。

  2. 詞源與曆史背景

    • 源于《漢書·藝文志》中的“稗官小說”,其中“稗”指草類,象征不登大雅之堂的内容。
    • 唐宋時期文獻已廣泛使用,如唐代陸龜蒙在《幽居賦》序中提到“玄黃稗說”,宋代蘇舜欽《上範希文書》稱“史氏稗說”。

文獻中的用法

現代意義

在古代,“稗說”被視為文人消遣之物,而現代則成為文化研究和民俗學的重要資料。需注意其雖缺乏嚴謹考證,但能反映社會風貌和民間思想。

例句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書·藝文志》或宋起鳳的《稗說》原著。

别人正在浏覽...

闇然白衣送酒北越菶菶敝撤碧椀博揜布甲唱春調阊铪充格村俗殚智竭力禱請點視廳典章制度二房東放蕩不羁藩司瀪漩戆樸甘之若素恭恭敬敬呱叽光華奪目過愆鶴目滑擦撝挹牋素轎馬街坊集股久長吉召犒軍塊蘇郎衣隸子弟難説排擠俳說庀役杞人憂天求容然物容說賽烏慎火神贶時差試劑四書踏壁湯罐桃奴往程晚節黃花武丑斜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