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盳洋”。仰視或遠視貌。《莊子·秋水》“﹝ 河伯 ﹞望洋向 若 而歎” 陸德明 釋文:“ 司馬 、 崔 雲:盳洋猶望羊,仰視貌。” 宋 劉克莊 《漢宮春·吳侍郎生日》詞:“欲綴小詞稱壽,□譬如 河伯 ,觀海盳洋。”
“盲洋”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盲洋”亦寫作“盳洋”,形容仰視或遠視的姿态,多用于描述因視野廣闊或事物宏大而産生的凝視動作。
部分資料(如)将“盲洋”解釋為“缺乏見識的人”,屬于現代引申或誤用,未見于權威古籍。建議以《莊子》相關釋義為準。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莊子》原文或漢典等工具書。
《盲洋》是一個漢語詞語,指的是對西方文化和知識了解極少或完全不了解的人。他們缺乏對外界事物的認知,對于西方社會體制、科技發展、文化藝術等方面都感到陌生。
《盲洋》這個詞的拆解有兩個部分組成,其中“盲”是由目和忄兩個部首組成,共計9個筆畫;“洋”是由氵和羊兩個部首組成,共計9個筆畫。
《盲洋》一詞最早出現在明代楊慎《談異錄》一書中。在書中,楊慎用來形容當時中國對于西方文化和知識的了解程度非常有限的情況。
《盲洋》的繁體寫法為「盲洋」。
古代漢字寫法常常有變化,相較于現代寫法,“盲洋”在古時候漢字寫法中可能會有一些差異。
1. 他對外國電影一竅不通,真是個盲洋。
2. 老王雖然從小沒有出過國,但他對于國際知識卻很有了解,絕對不是個盲洋。
盲目、盲人、盲從、盲點、盲目性
呆闆、愚昧、無知、閉塞、糊塗
開明、睿智、見多識廣、博學多才、見多識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