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的意思、陛下的詳細解釋
陛下的解釋
[Your Majesty;His (Her) Majesty] 對君主的尊稱
願陛下親之信之。——諸葛亮《出師表》
不得永奉陛下。——宋· 王谠《唐語林·雅量》
竊為陛下惜之。——漢· 賈誼《論積貯疏》
詳細解釋
(1).帝王宮殿的台階之下。《戰國策·燕策三》:“ 秦武陽 奉地圖匣,以次進至陛下。”《呂氏春秋·制樂》:“臣請伏于陛下以伺候之。熒惑不徙,臣請死。”《後漢書·劉盆子傳》:“諸三老、從事皆大會陛下,列 盆子 等三人居中立,以年次探劄。” 王先謙 集解:“陛下,即階下。”
(2).對帝王的尊稱。《韓非子·存韓》:“陛下雖以金石相弊,則兼天下之日未也。”《史記·秦始皇本紀》:“今陛下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海内為郡縣,法令由一統,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 漢 蔡邕 《獨斷》:“ 漢 天子正號曰皇帝,自稱曰朕,臣民稱之曰陛下……陛下者,陛,階也,所由升堂也。天子必有近臣執兵陳於階側,以戒不虞。謂之陛下者,羣臣與天子言,不敢指斥天子,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達尊之意也。” 唐 李白 《春日行》:“小臣拜獻 南山 壽,陛下萬古垂鴻名。” 駱賓基 《罪證》五:“大赦了!陛下大赦了!--我是 玉芳 呀!大哥!”
詞語分解
- 陛的解釋 陛 ì 〔陛下〕對國王或皇帝的敬稱。 〔陛見〕谒見皇帝。 〔陛辭〕臣子向皇帝告别。 宮殿的台階:陛級。階陛。 筆畫數:; 部首:阝; 筆順編號:
- 下的解釋 下 à 位置在低處的,與“上”相對:下層。下款。 等級低的:下級。下品。下乘(佛教用語,一般借指文學藝術的平庸境界或下品)。下裡巴人(泛指通俗的普及的文學藝術,常與“陽春白雪”對舉)。 方面,方位:兩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陛下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陛下”是中國古代對帝王的尊稱,其含義和演變過程如下:
一、詞源與本義
“陛”指帝王宮殿的台階,如《荊轲刺秦王》中“秦舞陽奉地圖匣,以此進至陛下”中的“陛下”即指台階下方。最初,“陛下”僅指站在台階下的侍衛或侍者,臣子向帝王進言時需通過這些人轉達,以示不敢直接冒犯帝王。
二、演變為帝王尊稱
- 尊稱的由來:漢代蔡邕在《獨斷》中解釋,臣子因“不敢指斥天子”,需通過台階下的侍者傳達,由此“陛下”逐漸成為對帝王的固定尊稱。
- 謙遜含義:古代以“下”為謙辭,稱“陛下”而非“陛上”,既體現臣子的謙卑,也符合帝王至高無上的地位。
三、與“皇上”的區别
- 陛下:用于臣子對帝王的敬稱,強調通過侍者轉達的禮儀規範。
- 皇上:更直接的稱呼,常見于口語或非正式場合,如“皇上聖明”。
四、曆史用例
-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臣子稱“今陛下興義兵,誅殘賊”,體現秦朝時已廣泛使用。
- 諸葛亮《出師表》中“願陛下親之信之”,是臣子進谏的典型表達。
五、文化意義
“陛下”不僅是一個稱謂,還反映了古代等級制度與禮儀文化,如台階(陛)的高低象征身份差異,衍生出“階級”一詞。
如需進一步了解相關曆史文獻,可參考《史記》《獨斷》等典籍,或查看網頁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陛下這個詞是指君主或皇帝的尊稱。它由兩個部首組成,第一個部首是阝(阜),表示土地的意思;第二個部首是王,表示君主或皇帝。共有七畫。陛下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皇帝在禦駕親征時,常站在高高的台階上,所以将台階稱為“陛”,而稱皇帝為“陛下”。陛下在繁體字中寫作“陛下”,筆畫數一樣。在古代,陛下這個詞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但整體意思是相同的。例如,有時會把陛寫作“阼”,而下寫作“下”,表示皇帝的地位高于衆臣子。下面是一個例句:陛下駕到,百姓無不歡欣鼓舞。陛下還可以組成其他詞,例如“陛見”、“陛下指示”等。其中,“陛見”用來表示謝恩或拜見君主的意思;“陛下指示”則表示皇帝下達的命令或指示。和“陛下”相近的詞語有“大人”、“君主”、“皇上”等,它們在特定語境下可以互相替換。而和“陛下”相反的詞語則是“臣子”、“百姓”等,用來指代皇帝的臣屬和普通百姓。希望這些信息能對你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