醭苔的意思、醭苔的詳細解釋
醭苔的解釋
東西發黴時表面生的白毛。 清 曹寅 《方屋前竹》詩:“緑韻和酣夢,空窗無醭苔。”
詞語分解
- 醭的解釋 醭 ú 醋或醬油等表面上長的白色黴。 筆畫數:; 部首:酉; 筆順編號:
- 苔的解釋 苔 á 隱花植物的一類,根、莖、葉的區别不明顯,常貼在陰濕的地方生長:青苔。苔藓。苔原。 苔 ā 〔舌苔〕舌頭上面的垢膩,由衰死的上皮細胞和黏液等形成,觀察它的顔色可以幫助論斷病症。 筆畫數:;
網絡擴展解釋
“醭苔”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内容綜合解釋:
基本釋義
- 拼音:bú tái
- 詞義:指物體(如食物、器皿等)因潮濕發黴時表面生長的白色絨毛狀物質。
出處與例句
該詞最早見于清代曹寅的詩作《方屋前竹》:“緑韻和酣夢,空窗無醭苔”,描述竹屋環境潔淨、無黴斑的狀态。
字義分解
- 醭(bú):專指醋、醬油等表面産生的白色黴菌。
- 苔(tái):原指苔藓類植物,此處引申為黴斑的形态。
相關概念
- 近義詞:黴斑、黴毛(需結合具體語境使用)。
- 應用場景:多用于描述食物變質或器物受潮後的黴變現象,具有書面語色彩。
“醭苔”屬于較生僻的漢語詞彙,現代日常使用較少,但在文學或曆史文本中可能作為細節描寫出現。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典等權威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醭苔(bù tái)這個詞意思是指酒後頭腦昏昏沉沉的狀态,有時也可以形容人行走不穩或者說話不清晰。
拆分部首:醭(酒)、苔(艾草)
筆畫:醭共有14畫,苔共有8畫。
來源:醭苔在古時代是用來形容醉人或者醉酒的一種狀态。醭苔這個詞的來源比較早,能追溯到《詩經》中的一篇叫做《牆有茨》的詩。這首詩中有一句是:“醭醭有醉,我飲旨酒。”這可以說是最早出現醭苔這個詞的地方。
繁體:醭苔的繁體字是醭苔。
古時候漢字寫法:醭苔的古時候漢字寫法和現在并沒有太大的不同。
例句:他喝了很多酒後變得醭苔了。
組詞:無
近義詞:醉态、醉酒、痛韋等。
反義詞:清醒、酒醒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