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北虜的意思、北虜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北虜的解釋

[Northern Wei Dynasty] 對北魏的蔑稱

北虜僭盜中原。——南朝齊· 丘遲《與陳伯之書》

詳細解釋

古代對北方 匈奴 等少數民族的蔑稱。《後漢書·袁安傳》:“ 憲 日矜己功,欲結恩北虜。” 明 謝肇淛 《五雜俎·地部二》:“北方沙漠之外,不知還有海否?若果有之,則中國與北虜亦在海中矣。”《清史稿·阿哈出傳》:“復勅戒 李滿住 等毋為北虜誘。”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北虜”是古代漢語中一個帶有貶義的曆史詞彙,其含義和用法需結合不同曆史背景理解:

  1. 基本含義
    指代北方少數民族或敵對勢力,含有蔑視意味。如《後漢書》記載“欲結恩北虜”,即指漢朝對匈奴的稱呼。

  2. 南北朝時期的特指
    南朝文獻(如丘遲《與陳伯之書》)中,“北虜”專指鮮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權,體現南北政權對峙時的敵視态度。

  3. 明朝的“南倭北虜”
    明代将東南沿海的倭寇稱為“南倭”,北方蒙古勢力(如鞑靼、瓦剌)稱為“北虜”。嘉靖年間,俺答汗多次南下侵擾,成為明朝邊防重大威脅。

  4. 詞語演變
    從特指某一政權(如北魏)演變為泛指北方遊牧民族,如清朝史書《清史稿》中仍用“北虜”描述邊疆民族。

例句
“北虜僭盜中原”(丘遲)、“北虜欽風而納款”(《五雜俎》)等,均體現其貶義色彩。需注意,現代語境中此詞已不再使用,研究曆史文獻時需結合具體時代背景分析。

網絡擴展解釋二

北虜(běi lǔ) 拆分部首:匕,虍 筆畫:9畫 來源:《字彙補》稱其為犁(lí)龍。"虎遶山行,棗牙藐跬,虞部推(tuī)協。"古人依山,名之虎,有圍山之行态。 繁體:北虜 古時候漢字寫法:北虜(北京話讀音(lǔ)),即指北方的虎。 例句:他們在邊境抵禦北虜的入侵。 組詞:北虜入侵、北虜軍隊 近義詞:亡命之徒 反義詞:勇士、守衛者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