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地神。也稱地祇。 晉 傅玄 《晉天地郊明堂歌·地郊飨神歌》:“整泰折,竢皇祇。” 吳晗 《朱元璋傳》第四章一:“ 元璋 搬進新蓋的宮殿,把要作皇帝的意思,祭告于上帝皇祇。”
(2).天神與地神的并稱。《文選·顔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詩序>》:“皇祇發生之始,後王布和之辰。” 李善 注:“皇,天神也;祇,地神也。”
“皇祇”是一個漢語複合詞,其含義需結合古代文獻和語境綜合理解,主要包含以下兩層釋義:
指地神(地祇)
這是該詞最常見的含義。例如晉代傅玄在《晉天地郊明堂歌·地郊飨神歌》中寫道:“整泰折,竢皇祇”,此處的“皇祇”即指地神。吳晗在《朱元璋傳》中也提到朱元璋“祭告于上帝皇祇”,這裡的“皇祇”同樣指地神。
天神與地神的并稱
在更廣義的語境中,“皇”代表天神,“祇”代表地神,合稱則泛指天地神明。如《文選·顔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詩序〉》中“皇祇發生之始”,李善注:“皇,天神也;祇,地神也”。
需注意與“皇天後土”“社稷”等類似概念區分:“皇祇”更側重單一神格指向(地神或天地并稱),而非泛指自然或國家象征。部分現代工具書(如查字典)将其解釋為“皇帝祭祀祖先的廟宇”,此說法缺乏古籍支持,可能為引申誤解。
提示: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祭祀制度或相關詞彙演變,可參考《漢典》《辭海》等權威辭書。
《皇祇》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皇帝虔誠地祀祭神靈。在古代中國,皇帝作為國家的最高統治者,擔負着維護國家穩定和人民幸福的責任。因此,皇帝會定期舉行祭祀活動,向神靈表達敬意和祈禱。
《皇祇》是由三個部首組成的:⺀、示、礻。它總共有17個筆畫。
《皇祇》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周禮》中的有關儀式和祭祀的記載。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是「皇祇」。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皇祇》的古代漢字寫法可以是「皇禨」
1. 皇帝每年都會親自主持皇祇,祈求國家繁榮昌盛。
2. 古代社會的人們認為皇祇是維護社會和諧的重要儀式。
組詞:皇帝、祀神、國家、虔誠
近義詞:皇宗、皇位、王權
反義詞:神憶、魔祟、邪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