繩之以法的意思、繩之以法的詳細解釋
繩之以法的解釋
根據法律制裁。
詞語分解
- 繩的解釋 繩 (繩) é 用兩股以上的棉麻纖維或棕草等擰成的條狀物:繩子。繩索。纜繩。繩梯。繩操。繩伎(.雜技中的走繩;.舊時指走繩的女藝人)。繩鋸木斷(喻力量雖小,隻要堅持不懈,就能做出看來很難辦到的事情)。
- 法的解釋 法 ǎ 體現統治階段的意志,國家制定和頒布的公民必須遵守的行為規則:法辦。法典。法官。法規。法律。法令。法定。法場。法理。法紀。法盲。法人(“自然人”的對稱。指依法成立并能以自己的名義獨立參與民事活動
網絡擴展解釋
“繩之以法”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 拼音:shéng zhī yǐ fǎ
- 含義:指用法律作為準繩對違法者進行制裁,強調依法懲治犯罪行為。
- 字詞解析:
- 繩:原指準繩,引申為衡量、制裁;
- 之:代詞,指代違法者;
- 以:用;
- 法:法律。
出處與用法
- 曆史淵源:最早出自《後漢書·馮衍傳》:“以文帝之明,而魏尚之忠,繩之以法則為罪,施之以德則為功。”。
- 語法結構:偏正式成語,在句子中多作謂語或賓語,含褒義。
- 例句:
“對于那些目無法紀的人,必須繩之以法,才能維護社會的正常秩序。”。
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依法從事、嚴懲不貸。
- 反義詞:逍遙法外、法外施恩。
擴展說明
- 繁體寫法:繩之以灋(“灋”為“法”的古體字)。
- 適用場景:多用于強調法律權威的語境,如司法判決、社會評論等。
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的演變或具體案例,可參考《後漢書》原文或法律類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繩之以法
《繩之以法》是一個漢語成語,表示按照法律約束、依法處理。它由“繩”和“以法”兩個部分組成。
拆分部首和筆畫
“繩”是由“纟”(纖維)和“又”(手)兩個部首組成,它共有10個筆畫。而“以”是由“人”和“一”兩個部首組成,它共有4個筆畫。 “法”是一個獨立的漢字,它共有8個筆畫。
來源和繁體
《繩之以法》這個成語來源于古代中國的法律制度,意為用繩子來約束,按照法律處理。在繁體字中,成語的部分字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但其意義和用法基本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成語的漢字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繩之以法》在古代可以寫作“繩之以法”,它的意義和現代寫法相同。
例句
1. 他違反了交通規則,被警察繩之以法。
2. 這位官員貪污受賄,最終也會被繩之以法。
組詞
依法治國、法治社會、法律、法規、法律程式、繩法、法治化
近義詞
按法辦事、依法處置、依法辦理、遵循法律
反義詞
違法、違反法律、不按法辦事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