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制的酒器。 唐 白居易 《夜招晦叔》詩:“高調秦筝一兩弄,小花蠻榼二三升。” 宋 張先 《木蘭花·送張中行》詞:“ 吳 船漸起晚潮生,蠻榼未空寒日短。” 清 曹寅 《後陶索酒看城西花戲柬》詩:“桃李漫山人坐卧,一雙蠻榼罄來無。”
關于“蠻榼”一詞,目前未查詢到權威文獻或詞典中的明确釋義,可能是生僻詞或特定語境下的組合詞。根據漢字拆分分析:
“蠻”
古漢語中多指南方少數民族(如《詩經》中的“蠢爾蠻荊”),後引申為粗野、強悍之意,如“蠻力”“蠻橫”。在方言中也可表示“很、非常”(如“蠻好”)。
“榼”
指古代盛酒或水的器皿(如《左傳·成公十六年》記載“使行人執榼承飲”),形制多為有蓋的盒狀容器,常見于祭祀或宴飲場景。
推測組合義:
可能是對某種帶有異域風格(“蠻”)的容器(“榼”)的描述,或特指少數民族使用的酒器。但因缺乏具體語境和文獻佐證,此解釋僅為推測。
建議:
若該詞出自某部古籍或方言,請提供更多上下文以便進一步考證;若為現代自創詞彙,可能需要結合具體使用場景理解其含義。
《蠻榼》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指拱手禮儀。蠻即指南方荒僻之地,榼為古代祭器。因此,《蠻榼》可以理解為南方古代祭祀儀式的一部分,表示一種敬意和禮貌。
《蠻榼》的拆分部首是虍(hū),部首出現在字的左邊。它的總筆畫數為12,包括了虍部首的4畫和右邊的8畫。
《蠻榼》一詞源自古代經典文獻。蠻榼在古代器物中具體指代一種祭器,用于南方部族的祭祀儀式。在繁體漢字中,《蠻榼》的書寫形式保持不變。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蠻榼》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根據古代字典《說文解字》,《蠻榼》也可以寫作“蠻缶”。這種寫法與現代漢字稍有差異,但依舊能夠表達相同的意思。
他恭敬地向前走了幾步,然後舉起了手中的《蠻榼》。
蠻榼可以與其他漢字組合成不同的詞語,例如:
近義詞:鄭重、莊重
反義詞:粗魯、無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