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涖阼的意思、涖阼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涖阼的解釋

亦作“ 涖祚 ”。帝王登位執政。阼,帝王嗣位或祭祀時所登的台階。《禮記·文王世子》:“ 成王 幼,不能涖阼。 周公 相,踐阼而治。” 鄭玄 注:“涖,視也。不能視阼階,行人君之事。” 清 杭世駿 《質疑·諸史問目答羅鼎臣》:“逮後 哲宗 涖祚, 夏 主 秉常 來求 藺州 、 米脂 等五砦。”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涖阼(lì zuò)是古代漢語中的專有詞彙,指帝王登基即位、執掌國政的莊嚴儀式與狀态。其釋義可從字源、文獻用例及文化象征三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涖” 同“莅”,意為“到臨、治理”。

“阼” 指“東階”,即古代宮殿中主人迎接賓客或帝王舉行即位大典時所登的台階,象征統治權位。

合義:帝王親臨東階,正式即位執政。《漢語大詞典》明确釋義為“帝王登位” 。


二、字源與結構分析

  1. “涖”(莅):

    源自《孟子·梁惠王上》“莅中國而撫四夷”,強調親臨治理的權威性。

  2. “阼”:

    從“阜”(土山)、“乍”(起始),本義為“主階”。《儀禮·士冠禮》載:“主人玄端爵韠,立于阼階下”,凸顯其禮儀核心地位。

    兩字結合後,專用于帝王權力交接的莊重語境。


三、文獻用例與權威記載

  1. 《禮記·文王世子》:

    “成王幼,不能涖阼。周公相,踐阼而治。”

    描述周成王因年幼未能親政,由周公攝政的史實,印證“涖阼”即帝王親自主持國事 。

  2. 《宋史·禮志》:

    記載宋代皇帝即位時“皇帝涖阼,文武百官稱賀”的儀典流程,凸顯其禮儀正統性 。


四、文化象征與引申義

“阼階”作為帝王專屬通道,是“天命所歸” 的具象化符號:


五、現代使用與考據

該詞屬“曆史語彙”,今僅存于古籍研究與典儀考據中。權威工具書如:


結論:“涖阼”是中國古代政治文化中的核心儀式概念,其釋義需依托字源考據、經典文獻及禮儀制度三重互證,本質是“帝王通過登階儀式實現權力合法化” 的行為總和。


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 涖阼
  2. 禮記·文王世子. 國學網
  3. 宋史·禮志.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4. 國學大師. 涖阼考釋

網絡擴展解釋

“涖阼”是一個古漢語詞彙,通常寫作“莅阼”或“涖祚”,其中“涖”是“莅”的異體字,讀作lì,意為“到、臨”;“阼”讀作zuò,原指古代廟堂前東面的台階,後引申為帝位、王位。因此,“涖阼”合指帝王即位、登基,強調君主正式登上統治地位的行為。

具體解析:

  1. 涖(莅)
    本義為“來臨”,常見于敬辭如“莅臨”(表示尊貴者到來)。在帝王語境中,帶有莊嚴、正式的含義,象征權力交接的儀式感。


  2. 原指古代建築中東側的台階,是主人迎接賓客或舉行儀式時站立的位置。因帝王登基時需立于阼階主持祭祀,故“阼”逐漸成為帝位的代稱。例如“踐阼”即“登基”。

  3. 合用意義
    “涖阼”強調君主通過儀式正式接管政權,常見于史書或古典文獻中。例如《禮記·文王世子》載:“成王幼,不能涖阼”,指周成王年幼無法親政。

現代使用:

該詞屬于曆史詞彙,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僅見于研究古代典章制度或曆史文獻的語境。如需表達類似含義,可用“登基”“即位”等現代詞彙替代。

别人正在浏覽...

白虹貫日絆惹碧筱才惠層陰巢父承保催奶打散兜籮杜郵之賜凡鱗發揚踔厲費力不讨好封缸封割伏犀黑龌忽拉拉護助家道糾擾記言句法夔魖楞頭楞腦樂施兩楹夢聊表寸心留意戾于輪裳騾驢縷脍馬鐵内家年頭屏黜芘依橋栅齊竽潤滋滋刹刹折漕睡卿說到做到屬辟樹元立嫡私語逃突提存通水透示頹甍無稽之談汙僞銷兵小可邂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