涖阼的意思、涖阼的詳細解釋
涖阼的解釋
亦作“ 涖祚 ”。帝王登位執政。阼,帝王嗣位或祭祀時所登的台階。《禮記·文王世子》:“ 成王 幼,不能涖阼。 周公 相,踐阼而治。” 鄭玄 注:“涖,視也。不能視阼階,行人君之事。” 清 杭世駿 《質疑·諸史問目答羅鼎臣》:“逮後 哲宗 涖祚, 夏 主 秉常 來求 藺州 、 米脂 等五砦。”
詞語分解
- 涖的解釋 涖 ì 同“莅”。 筆畫數:; 部首:氵; 筆順編號:
- 阼的解釋 阼 ò 大堂前東西的台階:阼階。 封建帝王登阼階以主持祭祀,指帝位:踐阼(皇帝即位)。即阼。 筆畫數:; 部首:阝;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涖阼”是一個古漢語詞彙,通常寫作“莅阼”或“涖祚”,其中“涖”是“莅”的異體字,讀作lì,意為“到、臨”;“阼”讀作zuò,原指古代廟堂前東面的台階,後引申為帝位、王位。因此,“涖阼”合指帝王即位、登基,強調君主正式登上統治地位的行為。
具體解析:
-
涖(莅)
本義為“來臨”,常見于敬辭如“莅臨”(表示尊貴者到來)。在帝王語境中,帶有莊嚴、正式的含義,象征權力交接的儀式感。
-
阼
原指古代建築中東側的台階,是主人迎接賓客或舉行儀式時站立的位置。因帝王登基時需立于阼階主持祭祀,故“阼”逐漸成為帝位的代稱。例如“踐阼”即“登基”。
-
合用意義
“涖阼”強調君主通過儀式正式接管政權,常見于史書或古典文獻中。例如《禮記·文王世子》載:“成王幼,不能涖阼”,指周成王年幼無法親政。
現代使用:
該詞屬于曆史詞彙,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僅見于研究古代典章制度或曆史文獻的語境。如需表達類似含義,可用“登基”“即位”等現代詞彙替代。
網絡擴展解釋二
涖阼是一個古漢字詞語,在現代漢語中已經很少使用,意思是殿堂。涖阼的拼音是lài zuò,涖阼的部首是阜,涖阼的筆畫數是15。
關于涖阼的來源和繁體字,涖阼并不是一個常見的漢字,因此它的來源也沒有詳細的記載。同時,涖阼在繁體字中的寫法也較少見,因此很難找到對應的繁體字形。
古時候的漢字有着不同的寫法,涖阼也不例外。根據古籀文獻的記載,涖阼的古代寫法為“囹囷”,也就是兩個“圍”字疊加。這種古代寫法中的每個字都有獨特的含義,囹指的是圍住,囷指的是聚集。兩個字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含義更為豐富的詞彙。
例句:涖阼作為一個古代詞語,很少出現在現代文中。因此,較難找到現代的例句。
涖阼的組詞可以根據其含義進行延伸,例如涖阼殿、涖阼廟等。這些詞語都是以涖阼為核心概念進行延伸衍生的。
近義詞方面,與涖阼意思相近的詞語可以是宮殿、殿堂等,這些詞語都可以用來形容宏偉、莊嚴的建築物。
反義詞方面,涖阼的反義詞可以考慮是草莽、陋室等詞語,這些詞語表示簡陋、不起眼的房屋。
綜上所述,涖阼是一個古漢字詞語,意思是殿堂。部首是阜,筆畫數是15。涖阼的來源和繁體字寫法并沒有詳細的記錄。在古時候,涖阼的寫法為“囹囷”。其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都可以根據其核心概念進行衍生。盡管現代漢語中使用較少,但涖阼仍然是一種描述宏偉建築的形容詞。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