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授兵的意思、授兵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授兵的解釋

古代藏兵器于國,有戰事經祭告後發給兵士。《周禮·夏官·司兵》:“掌五兵五盾,各辨其物與其等,以待軍事。及授兵,從司馬之法以頒之。及其受兵輸,亦如之。” 孫诒讓 正義引 惠士奇 曰:“古者兵器藏於國,有事而後授兵,既事復還兵。”《左傳·隱公十一年》:“ 鄭伯 将伐 許 ,五月甲辰,授兵于大宮。” 杜預 注:“大宮, 鄭 祖廟。”《資治通鑒·魏邵陵厲公嘉平元年》:“太傅 懿 以皇太後令,閉諸城門,勒兵據武庫,授兵出屯 洛水 浮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授兵是漢語中的古語詞,其核心含義指将兵器或武裝力量授予他人,通常用于古代軍事或禮儀場景。以下從詞典釋義、用法特征及文化背景三方面詳細解析:


一、詞典釋義

  1. 基本定義

    “授兵”指發放兵器、裝備或調派軍隊的行為。其中“授”意為“給予、交付”,“兵”指兵器或士兵。例如《漢語大詞典》釋為:“授予兵器;分發武器。”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2. 延伸含義

    在制度語境中,特指國家在戰前或特定儀式中向将士分發武器的行為,體現軍事動員的合法性。如《周禮·夏官》載:“若大師,則掌其戒令,莅大蔔,帥執事莅釁主及軍器。及緻,建大常,比軍衆,誅後至者。及戰,巡陳視事而賞罰。”


二、用法特征

  1. 主體與對象

    • 主體:多為君主、将領或掌管軍事的機構(如兵部)。
    • 對象:将士、諸侯或需武裝的群體。

      例:《左傳·隱公十一年》:“鄭伯将伐許,五月甲辰,授兵于大宮。” 指鄭莊公在宗廟向士兵分發武器。

  2. 儀式性與制度性

    古代“授兵”常伴隨祭祀、占卜等儀式,體現“兵權神授”觀念。如《周禮·春官》規定授兵需擇吉日,由太蔔占卜後執行。


三、文化背景

  1. 禮制關聯

    先秦時期,“授兵”屬“軍禮”範疇,需在宗廟(如“大宮”)舉行,彰顯王權與神權的結合。

    來源:《中國古代禮制研究》(中華書局)

  2. 軍事制度演變

    唐代後,隨着府兵制瓦解,“授兵”逐漸被“調兵”“發兵”等術語替代,但明清文獻仍沿用其古義。

    例:清代《欽定軍器則例》載:“凡授兵之典,必由兵部奏請。”


四、古籍用例

  1. 《周禮·夏官·司兵》

    “掌五兵五盾……及授兵,從司馬之法以頒之。”

    釋義:司兵官負責管理兵器,按軍法規定分發。

  2. 《後漢書·禮儀志》

    “立秋之日,武官肄兵,習戰陣之儀,斬牲之禮,名曰‘貙劉’。兵官皆肄孫、吳兵法,授兵儀式。”

    釋義:立秋練兵時舉行“授兵”儀式。


“授兵”作為古代軍事術語,兼具實操性(分發武器)與象征性(權力授予),是研究中國傳統兵制與禮制的重要切入點。其用法嚴格遵循曆史語境,現代漢語已極少使用。

網絡擴展解釋

“授兵”是古代漢語中的軍事術語,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一、基本解釋

指古代國家将收藏的兵器在戰前分發給士兵的行為。該詞包含兩個核心要素:

  1. 授:給予、交付(字源為手部動作,本義為傳遞物品)
  2. 兵:本指兵器,引申為軍事力量

二、詳細制度

  1. 兵器管理:和平時期兵器統一存放于宗廟或國家武庫(《周禮·夏官·司兵》記載"掌五兵五盾"制度)
  2. 啟用流程:
    • 需舉行祭告祖廟的儀式(如《左傳》記載鄭伯"授兵于大宮"即祖廟)
    • 按軍事法規分發("從司馬之法以頒之")
  3. 戰時機制:戰争結束後需歸還兵器("既事復還兵")

三、延伸含義

  1. 軍事動員:象征國家進入戰争狀态
  2. 權力象征:通過宗廟儀式強化統治合法性
  3. 現代轉義:可比喻重要資源的授權分配(如"授兵于研發部門"的引申用法)

四、古籍例證

《左傳·隱公十一年》記載的鄭國伐許前授兵儀式,完整展示了包括祭祀、分發、誓師等環節的完整軍事動員流程。

注: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主要見于曆史文獻研究和成語典故領域。如需查看更多古籍原文例證,可參考、4提供的《周禮》《左傳》相關記載。

别人正在浏覽...

盦生謗史臂助不自料朝采差占出處殊途垂手賜戟阽危東半球鬥饤二晉煩惱薪副貢生槀粟格崩關隔官軍鍋竈捍難黃額花煙間火狐降雪蛟電孑傑克辰科買袴腰帶涼馬台糧械馬腦冥津谧然莫知所為匏陶瞥眼間千言萬說窮绌瓊刃壤樹仁士弱緆少帛韶頀神螭聲績聖君深中肯綮石梯屍忝受茶順濟侯隨葬宿糗推行脫産閑平蝦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