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授兵的意思、授兵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授兵的解釋

古代藏兵器于國,有戰事經祭告後發給兵士。《周禮·夏官·司兵》:“掌五兵五盾,各辨其物與其等,以待軍事。及授兵,從司馬之法以頒之。及其受兵輸,亦如之。” 孫诒讓 正義引 惠士奇 曰:“古者兵器藏於國,有事而後授兵,既事復還兵。”《左傳·隱公十一年》:“ 鄭伯 将伐 許 ,五月甲辰,授兵于大宮。” 杜預 注:“大宮, 鄭 祖廟。”《資治通鑒·魏邵陵厲公嘉平元年》:“太傅 懿 以皇太後令,閉諸城門,勒兵據武庫,授兵出屯 洛水 浮橋。”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授兵”是古代漢語中的軍事術語,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一、基本解釋

指古代國家将收藏的兵器在戰前分發給士兵的行為。該詞包含兩個核心要素:

  1. 授:給予、交付(字源為手部動作,本義為傳遞物品)
  2. 兵:本指兵器,引申為軍事力量

二、詳細制度

  1. 兵器管理:和平時期兵器統一存放于宗廟或國家武庫(《周禮·夏官·司兵》記載"掌五兵五盾"制度)
  2. 啟用流程:
    • 需舉行祭告祖廟的儀式(如《左傳》記載鄭伯"授兵于大宮"即祖廟)
    • 按軍事法規分發("從司馬之法以頒之")
  3. 戰時機制:戰争結束後需歸還兵器("既事復還兵")

三、延伸含義

  1. 軍事動員:象征國家進入戰争狀态
  2. 權力象征:通過宗廟儀式強化統治合法性
  3. 現代轉義:可比喻重要資源的授權分配(如"授兵于研發部門"的引申用法)

四、古籍例證

《左傳·隱公十一年》記載的鄭國伐許前授兵儀式,完整展示了包括祭祀、分發、誓師等環節的完整軍事動員流程。

注: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主要見于曆史文獻研究和成語典故領域。如需查看更多古籍原文例證,可參考、4提供的《周禮》《左傳》相關記載。

網絡擴展解釋二

授兵

授兵是一個常見的詞彙,指的是向士兵授予武器、軍事訓練或軍事任務。它可以是将軍或領導向士兵分配任務、指揮作戰等行為。授兵一詞常用于軍事和戰争相關的場合。

拆分部首和筆畫

授兵這個詞可以由兩個部首組成。其中,左邊的部首是“手”,代表手的意義,右邊的部首是“兵”,表示軍人、武器的意思。授兵這個詞一共有12個筆畫。

來源和曆史

授兵一詞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演變。在古代,軍隊需要由上級領導向士兵授予武器、指揮作戰,以确保軍隊的組織和紀律。因此,授兵一詞開始出現并被廣泛使用。

繁體字

在繁體字中,授兵的寫法保持不變。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發展過程中,授兵的寫法也有所不同。初始時,授兵可能是用比較簡單的方塊字形來表示,隨着時間的推移,寫法逐漸演變為現在的形式。

例句

1. 将軍親自授兵給每一位新入伍的士兵。

2. 授兵儀式上,士兵們面帶莊嚴的表情。

組詞

1. 授勳(shòu xūn):給予軍人軍銜或獎勵。

2. 授命(shòu mìng):上級領導給予下級軍人任務或命令。

近義詞

賦兵(fù bīng):分配士兵,指揮作戰。

反義詞

召兵(zhào bīng):召集士兵,增加軍隊編制。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