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守邊防敵的意見、謀策。《宋史·趙瞻傳》:“兵柄宜削諸宦官,邊議宜付諸宿将。” 宋 蔡襄 《送馬承之通判儀州序》:“國家既平四方,追鑒前失,凡持邊議,主兵要,内宥密而外方鎮,多以儒臣任之。”
“邊議”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詳細解釋:
邊議(拼音:biān yì)指與邊防事務相關的意見或謀策,通常用于古代文獻中,特指針對邊疆防禦、敵情應對的讨論與策略。
“邊議”是古代政治軍事語境中的術語,強調對邊疆防禦的謀劃與建議。其核心在于結合“邊”的地理意義與“議”的策略性,反映了曆史中對邊疆安全的重視。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内容,可參考《潛夫論》及宋代相關史料。
邊議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邊緣、邊界的争議或辯論。通常用于描述在某個領域或某個問題上存在的争議、争執或争議的邊界。
邊議由邊和議兩個部首構成。邊的拆分部首為辶,也可以單獨作為一個字存在,義為行走;議的拆分部首為讠,也可以作為單獨的字義為言語。整個字共計13個筆畫。
邊議一詞來源于中國古代的謀士文化中,用來指代邊界問題上的争議,常見于古代政治鬥争和邊界劃分時的辯論。
邊議的繁體字為邊議。在繁體字中,邊的“辶”部分會被寫成“邊”的“阝”部分。
根據古代漢字的發展和演變,邊議在古代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然而,通常情況下,邊議的古代寫法跟現代寫法相似,邊和議的部首和偏旁組合保持一緻。
1. 這個地區的邊議一直存在,各方就邊界的劃定争論不休。
2. 由于雙方對于權益的認識有所不同,兩國之間的邊議仍然沒有得到解決。
3. 邊議的出現引發了廣泛的社會讨論和輿論辯論。
- 邊緣:指事物的邊界或邊緣部分。
- 劃界:指劃定邊界或界限。
- 邊境:指兩個國家或地區之間的邊界線。
近義詞:邊界、界限、争端
反義詞:共識、協定、确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