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樸實忠誠。 明 沉德符 《野獲編·著述·呂焦二書》:“ 呂 以理學著名,一則勇於獻替,一則過於樸誠,俱遭忌口,動以宮闈見指摘。”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李八缸》:“ 月生 ,餘杵臼交,為人樸誠無僞。”
樸實忠誠。《明史·歐陽韶傳》:“帝乘怒将戮人。他禦史不敢言, 韶 ……呼曰:‘陛下不可。’帝察 韶 樸誠,從之。” 清 劉大櫆 《知上猶縣方君傳》:“其莅官不欲以才顯,而一推其樸誠相示。” 清 沉複 《浮生六記·坎坷記愁》:“ 華 名 大成 ,居 無錫 之 東高山 ,面山而居,躬畊為業,人極樸誠。”
“樸誠”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樸誠”由“樸”和“誠”二字組成:
“樸誠”不僅是對品格的贊美,也是中華文化中“返璞歸真”精神的體現。如需進一步考證古籍用例,可參考《野獲編》《聊齋志異》等文獻來源。
樸誠是一個漢字詞組,由“樸”和“誠”兩個字組成。
“樸”字的部首是木,它有4個筆畫;而“誠”字的部首是言,它有6個筆畫。
“樸誠”一詞最早出現在《西漢書·王莽傳》中,原本是用來形容人們樸素而真誠的品質。
繁體字“樸誠”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略有不同。具體地說,古時寫作“樸誠”的字形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但整體上仍保持了“樸”和“誠”兩個字的基本結構。
1. 他的樸誠為人所稱贊。
2. 隻有樸誠待人,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
樸誠人、樸誠行、真樸誠實、樸誠無華
真誠、純真、實在、真實
虛僞、狡詐、不誠實、假裝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