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行的意思、奮行的詳細解釋
奮行的解釋
自告奮勇前往。《史記·大宛列傳》:“奮行者官過其望,以適過行者皆絀其勞。” 裴駰 集解引《漢書音義》曰:“奮,迅。自樂入行者。”《新唐書·秦瓊傳》:“ 須陀 曰:‘賊兵見卻,必悉衆追我,得鋭士襲其營,且有利,誰為吾行者?’衆莫對,惟 叔寳 與 羅士信 奮行。”
詞語分解
- 奮的解釋 奮 (奮) è 鳥張開并振動翅膀:奮飛。奮翅。 振作,鼓勁,振動:奮起。奮力。奮勇。奮不顧身。振奮。勤奮。興奮。 提起,舉起:奮臂。奮袂(舉袖,形容奮發的樣子)。奮筆疾書。 筆畫數:; 部首:大;
- 行的解釋 行 í 走:行走。步行。旅行。行蹤。行百裡者半九十。行雲流水(喻自然不拘泥)。行遠自迩。 出外時用的:行裝。行箧。行李。 流通,傳遞:行銷。風行一時。 從事:進行。 流動性的,臨時性的:行商。行營。
網絡擴展解釋
“奮行”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自告奮勇前往,強調主動、積極承擔任務或行動。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 奮行(fèn xíng):指主動請纓或自願承擔某項任務,帶有強烈的積極性和果敢态度。
例如:在《史記·大宛列傳》中記載:“奮行者官過其望”,意為主動請命的人會被破格提拔。
2.古籍引證
- 《史記》中的用例:
《史記·大宛列傳》提到:“奮行者官過其望,以適過行者皆绌其勞。” 裴駰注解稱“奮”意為迅疾,指自願行動的人。
- 《新唐書》中的用例:
秦瓊與羅士信在敵軍撤退時主動請戰,被稱為“奮行”,體現其英勇果敢(《新唐書·秦瓊傳》)。
3.詞義解析
- “奮”的含義:振作、奮發,如“奮臂高呼”;“行”則指行動、前往。組合後強調“主動且迅速的行動”。
4.現代適用性
- 該詞多用于文言或曆史語境,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但可借以形容勇于擔當的精神,如“奮行不怠,勇往直前”。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具體用例,可參考《史記》《新唐書》等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奮行(fèn xíng)是一個表示積極前進、努力奮鬥的詞語。它由“奮”和“行”兩個部分組成。
拆分部首和筆畫:
- “奮”字的部首是“大”,它有12個筆畫。
- “行”字的部首是“彳”,它有6個筆畫。
來源:
“奮”字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中,它是通過将“田”字頭放在“力”字旁邊形成的。 “行”字意為行走,其甲骨文寫法中由兩隻腳互相邁步的形象演變而來。
繁體:
“奮行”在繁體中的寫法和簡體中相同,沒有差異。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經曆了演變。以“奮行”為例,它在古代寫成的樣子可能與現在的寫法有所不同。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字形被标準化,現在我們使用的寫法逐漸确立了。
例句:
1. 在新的一年裡,我們要奮行不息,追逐自己的夢想。
2. 面對困難,他毫不退縮,堅定地奮行向前。
組詞:
- 奮發(fèn fā):努力做某事。
- 奮力(fèn lì):全力以赴地努力。
- 奮鬥(fèn dòu):為了某個目标而努力。
近義詞:
努力、拼搏、奮發向前。
反義詞:
懶散、退縮、消極。
希望以上所提供的信息對你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歡迎繼續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