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橫今讀héng)濫征捐稅,強行搜刮民財。 唐 元稹 《彈奏劍南東川節度使狀》:“固合撫綏黎庶,上副天心,蠲減征徭,内榮鄉裡。而乃橫徵暴賦,不奉典常,擅破人家,自豐私室。”
“橫征暴賦”是一個古代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指統治者濫征捐稅,強行搜刮民財的行為,帶有明顯的剝削性質。
需注意“橫”的讀音變化:古代多讀hèng(強橫),現代漢語中已統讀為héng。該詞多用于曆史或文學語境,現代表述中更常用“橫征暴斂”。
《橫征暴賦》是指采取強制手段向民衆征收過高而殘酷的稅賦。這個詞語中的“橫征”意味着侵犯民衆的權益,突破原有的征稅框架;“暴賦”則指這種征收方式所導緻的過高負擔,給人民帶來巨大的壓力和困擾。
《橫征暴賦》這個詞的首部是“木”,總筆畫為4畫。
《橫征暴賦》這個詞來源于中國古代的一種政治制度和稅收制度。在古代,當國家財政出現困難時,統治者會通過加重賦稅的方式,以便迅速籌集到資金。然而,這種征稅方式極大地壓榨了百姓的財富,引發了社會不滿和民不聊生的局面。
《橫征暴賦》(Traditional Chinese)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橫征暴賦”三個字的寫法和現代略有不同,如“賦”字在古代筆畫中有14畫,現代書寫中則有13畫。總體而言,這三個字的古代寫法比現代書寫更為繁複。
1. 上任不久的國王立即實施了橫征暴賦的政策,導緻人民生活陷入困境。
2. 曆史上,橫征暴賦的政策頻繁出現,對社會經濟造成了嚴重的破壞。
1. 征收:征收稅賦的行為。
2. 殘酷:形容行為或方法使人受到極大的傷害或痛苦。
3. 突破:打破原有的限制或局限。
4. 負擔:人所承受的困難、責任或重壓。
近義詞:暴征、橫征苛捐、苛捐雜稅。
反義詞:合理征稅、公平稅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