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鳥名。即杜鵑。《楚辭·離騷》:“恐鵜鴂之先鳴兮,使夫百草為之不芳。” 王逸 注:“鵜鴂,......常以春分鳴也。”一說鹈鴂與杜鵑為兩種鳥。 洪興祖 補注:“按《禽經》雲:嶲周,子規也。 江 介曰子規, 蜀 右曰杜宇。又曰:鶗鴂鳴而草衰。注雲:鶗鴂,《爾雅》謂之鵙,《左傳》謂之伯趙。然則子規、鶗鴂,二物也。” 宋 辛棄疾 《賀新郎·别茂嘉十二弟》詞:“緑樹聽鵜鴂,更那堪、鷓鴣聲住,杜鵑聲切。”自注:“鵜鴂、杜鵑實兩種。”
鹈鴂(tí jué)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深厚文化意蘊的古語詞,其釋義與引用如下:
指代杜鵑鳥,亦稱子規、杜宇。其鳴聲凄切,古人常以其啼鳴象征春暮或寄托哀思。
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4年版)第12冊,釋義為“鳥名,即杜鵑”。
“鹈”從“鳥”,本指鹈鹕,後與“鴂”合用;“鴂”從“夬”(guài),《說文解字》注“鴂,甯鴂也”,後專指杜鵑。
先秦文獻已見“鹈鴂”連用,如《離騷》“恐鹈鴂之先鳴兮,使夫百草為之不芳”,王逸注:“鹈鴂,一名買䳏,常以春分鳴。”
來源: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中華書局,2013年影印版);洪興祖《楚辭補注》(中華書局,1983年版)。
古人以鹈鴂鳴叫為春盡夏至之兆。《漢書·揚雄傳》載“徒恐鷤䳏之将鳴兮”,顔師古注:“鷤䳏,鳥名,即鹈鴂。”
因杜鵑啼聲似“不如歸去”,詩詞中多抒離愁,如辛棄疾《賀新郎》“綠樹聽鹈鴂,更那堪、鹧鸪聲住,杜鵑聲切”。
來源:《漢書》(中華書局點校本);鄧廣銘《稼軒詞編年箋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現代考證認為“鹈鴂”對應大杜鵑(Cuculus canorus),屬夏候鳥,春末北遷繁殖,鳴聲洪亮。李時珍《本草綱目·禽部》載:“杜鵑出蜀中,狀如雀鹞,鳴聲悲切。”
來源:李時珍《本草綱目》(人民衛生出版社,1975年校注本);《中國鳥類志》(科學出版社,2002年版)。
“鹈鴂先鳴”為經典典故,喻指時令更替或良機逝去。如《文心雕龍·物色》雲:“歲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遷,辭以情發。鹈鴂鳴而草衰,蟋蟀吟而秋至。”
來源:劉勰《文心雕龍》(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校注本)。
“鹈鴂”(tí jué)是中國古代文學中常見的鳥類意象,其解釋存在不同觀點,具體可從以下方面理解:
鳥名與争議
詞源與文獻
時序象征
鹈鴂鳴叫預示春盡夏至,百草凋零,故屈原借其表達對時光流逝、理想未遂的憂懼。
情感寄托
在詩詞中常與鹧鸪、杜鵑并列,渲染離愁别緒或悲涼心境,如辛棄疾詞中“綠樹聽鹈鴂,更那堪、鹧鸪聲住,杜鵑聲切”。
英文譯作“Cuckoo”(布谷鳥),别名包括“鶗鴂”“伯趙”等。
鹈鴂的釋義需結合文獻語境,既可指杜鵑,也可能為獨立鳥種,但其核心文化意涵始終關聯着春逝之歎與哀婉之情。
愛嗜暗度金針保殖貝阙珠宮笨手笨腳碧蘿春冰川作用柄任布服不更事長狄绌乏淳悫出入将相村學黛蛾邸鈔販夫皂隸發展經濟學鳳尾草傅抱石浮岚改毀鈎绾桄充孤誠鬼火孤尊海心花花搭搭畫獄牢講聞兼合赍調節院寄款鮆力金壺墨汁九霄雲外眷屬鞠視刊除科腳甲磕頭蟲梁津馬來人梅落悶捱捱鳴跸齧檗吞針清微确志潤格時辰牌石妖填湊填鴨式灌輸挺直銅器時代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