慷忾的意思、慷忾的詳細解釋
慷忾的解釋
猶慷慨。謂情緒激昂。《三國志·吳志·步骘傳》:“慷愾之趨,惟篤人物,成敗得失,皆如所慮。” 晉 陸機 《漢高祖功臣頌》:“ 周苛 慷愾,心若懷冰,形可以暴,志不可淩。” 清 李邺嗣 《集世說》詩:“慷愾常自言,大白即滿舉。”
詞語分解
- 慷的解釋 慷 ā 〔慷慨〕a.情緒激昂,如“慷慷激昂”;b.待人熱誠,願意用財物幫助人,如“為人慷慷大方”。 筆畫數:; 部首:忄; 筆順編號:
- 忾的解釋 忾 (愾) à 憤怒,憤恨:同仇敵忾(大家一緻痛恨敵人)。 忾 (愾) ì 歎息。 遍及;到:“忾乎天下。” 筆畫數:; 部首:忄;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慷忾(kāng kài)
釋義
“慷忾”為古漢語複合詞,形容情緒激昂憤慨、悲壯不平的狀态,多用于描述因義憤或悲壯之情而激發的強烈情緒。
分字解析
- 慷(kāng):
- 本義為情緒激昂、慷慨,如“慷慨解囊”。
- 引申為胸懷坦蕩、充滿正氣,常見于“慷慨陳詞”“慷慨就義”等。
- 忾(kài):
- 意為憤怒、憤恨,如“同仇敵忾”。
- 古文中亦表歎息、悲憤之情,如《詩經·曹風·下泉》“忾我寤歎”。
合成詞義
“慷忾”融合二者,強調因正義感或悲壯情境引發的激昂憤慨之情,常見于古典詩文,描述壯士悲歌、家國情懷等場景。例如:
“聞此消息,将士無不慷忾涕下,誓死抗敵。”
典籍例證
-
《文心雕龍·時序》(劉勰):
“觀其時文,雅好慷忾,良由世積亂離,風衰俗怨。”
注解:指魏晉時期詩文多因社會動蕩而充滿悲憤激昂之氣。
-
《漢魏六朝百三家集》(張溥輯):
評曹植《白馬篇》“慷忾之氣,溢于毫楮”,贊其抒寫壯士報國之志。
現代使用
現代漢語中“慷忾”已罕用,多被“慷慨”“憤慨”等詞替代,但仍在研究古典文學或曆史文本時出現,需結合語境理解其悲壯激昂的雙重情感色彩。
參考資料
- 《文心雕龍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劉勰著,王運熙譯注。
- 《漢魏六朝百三家集題辭注》(中華書局),張溥著,殷孟倫注。
-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慷”“忾”詞條釋義。
網絡擴展解釋
“慷忾”是一個漢語成語,發音為kāng kài,其含義與“慷慨”相通,主要用于形容豪情壯志、情緒激昂的狀态。以下是詳細解析:
1.基本含義
- 慷:指激昂、豪邁的情感,如曹操《短歌行》中“慨當以慷”即展現這種氣概。
- 忾:原指憤怒或激憤,但在“慷忾”中更強調情感的澎湃與高漲。
- 兩字結合後,整體表達内心激蕩、志向遠大的意境,常見于描述人物胸懷壯志或情緒高漲的場景。
2.使用場景
- 文學與曆史:如《三國志》中“周苛慷愾,心若懷冰”,或陸機《漢高祖功臣頌》中的引用,均用于贊頌人物的激昂氣節。
- 現代語境:多用于書面語,形容對理想、事業的強烈熱情,例如:“他慷忾陳詞,感染了在場所有人。”
3.與“慷慨”的關系
- 異形同義:兩者發音相同(kāng kǎi/kāng kài),含義一緻,均指情緒高昂、豪爽大方。
- 細微差異:“慷忾”更側重情感激蕩的瞬間,而“慷慨”適用範圍更廣(如“慷慨解囊”)。
4.典型例句
- 古典用例:“形可以暴,志不可淩”(《漢高祖功臣頌》)。
- 現代用例:“慷忾赴國難,視死忽如歸。”(仿寫古詩句式)
提示:若需查看更多古典文獻用例,可參考《三國志》《陸機文集》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奧地利帝國八十一種好才德長天老日粗話道封燈盌得意之作鼎路遞馱讀書筆記耳視目聽耳聞則誦脯脡崗嶺高程公旬灏氣鶴行鷄羣合情虎虎回光鏡肩勞任怨煎镕疥疠金瑞沮懾堪笑鹍弦累胝立格靈音羅亭蠻荒迷丢沒鄧秘緘冥頑不靈龐駮盤糾屏廁品爵癖王潑風潑貨千變萬狀弱不禁風溽蒸贍足燒棧社教滲淡侍子私力堂候官體态語同日語讬福溫然憲藝褉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