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腰潘鬓的意思、沈腰潘鬓的詳細解釋
沈腰潘鬓的解釋
南朝 梁 沉約 老病,百餘日中,腰帶數移孔;又 晉 潘嶽 年始三十二歲,即生白發。後因以“沉腰潘鬢”為形容身體消瘦,頭發斑白之典。 南唐 李煜 《破陣子》詞:“一旦歸為臣虜, 沉 腰 潘 鬢消磨。”參見“ 沉腰 ”、“ 潘鬢 ”。
詞語分解
- 沈腰的解釋 《梁書·沉約傳》載: 沉約 與 徐勉 素善,遂以書陳情于 勉 ,言己老病,“百日數旬,革帶常應移孔,以手握臂,率計月小半分。以此推算,豈能支久?”後因以“沉腰”作為腰圍瘦減的代稱。 宋 周邦彥 《大
- 潘鬓的解釋 亦作“ 潘髩 ”。 晉 潘嶽 《秋興賦》序:“餘春秋三十有二,始見二毛。”後因以“潘鬢”謂中年鬓發初白。 唐 李德裕 《秋日登郡樓望贊皇山感而成詠》:“ 越 吟因病感, 潘 鬢入秋悲。” 明 無
專業解析
"沈腰潘鬓"是一個典故性成語,源自中國古代兩位著名美男子的特征,後用以形容男子身體消瘦、早生華發,未老先衰的憔悴狀态。其詳細解釋如下:
一、 分述典故來源
- 沈腰:
- 指沈約 的腰肢纖細。沈約(441-513),南朝梁文學家、史學家。
- 典故出處:據《梁書·沈約傳》記載,沈約晚年身體多病,日漸消瘦,他在給好友徐勉的信中描述自己的病況時寫道:“百日數旬,革帶常應移孔;以手握臂,率計月小半分。” 意思是說,因為消瘦,腰帶過不了多少天就要往裡移孔;用手握自己的手臂,大概每個月都要細半分。後世便以“沈腰”或“沈郎腰瘦”來比喻男子因憂愁、疾病等原因而身體消瘦。
- 引用來源:《梁書·沈約傳》(中國正史二十四史之一,具有極高權威性)。
- 潘鬓:
- 指潘嶽(即潘安) 的鬓發斑白。潘嶽(247-300),西晉著名文學家,以容貌俊美著稱。
- 典故出處:潘嶽在《秋興賦》序中感歎自己年華老去:“餘春秋三十有二,始見二毛。”(我三十二歲,就開始出現黑白夾雜的頭發)。他在賦中進一步抒發了時光易逝、人生易老的感慨。後世便以“潘鬓”或“潘鬓成霜”來指代中年鬓發初白,喻指未老先衰。
- 引用來源:潘嶽《秋興賦》(收錄于《昭明文選》,是重要的文學典籍)。
二、 成語整體含義與用法
- 釋義:将“沈腰”與“潘鬓”合稱,形象地描繪了一個男子因憂愁、疾病、勞碌或歲月侵蝕而導緻的身體消瘦、鬓發斑白、容顔憔悴的狀态。它強調的是因身心損耗而呈現出的未老先衰的容貌體态。
- 感彩:帶有濃厚的感傷、悲涼色彩,常用于文人自況或詩詞中表達身世飄零、功業未成、時光飛逝的哀愁。
- 用法舉例:該成語常出現在古典詩詞中。最著名的用例是南唐後主李煜在亡國被俘後所作的《破陣子》詞:“一旦歸為臣虜,沈腰潘鬓消磨。” 生動刻畫了他從帝王淪為階下囚後身心備受摧殘、迅速衰老的形象。
“沈腰潘鬓”濃縮了沈約病瘦和潘嶽早生華發兩個曆史典故,成為漢語中一個極具文學意象的成語,專用于形容男子因種種原因(尤指精神上的愁苦或身體上的病弱)而顯露的消瘦與早衰之态,承載着深厚的文化意蘊和情感内涵。
網絡擴展解釋
“沈腰潘鬓”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shěn yāo pān bìn,主要用于形容男子因憂思、疾病或衰老導緻的身體消瘦和早生白發的狀态。以下為詳細解釋:
1. 詞義解析
- 沈腰:
源自南朝梁文學家沈約的典故。據記載,沈約晚年因病消瘦,腰帶逐漸寬松,需頻繁調整孔位。後以“沈腰”比喻男子體态瘦弱。
- 潘鬓:
取自西晉文學家潘嶽(即潘安)的典故。潘嶽雖容貌出衆,但未至中年便鬓發斑白,故以“潘鬓”代指早生華發。
2. 整體含義
成語結合兩人典故,既形容男子身形憔悴(沈腰),又暗指未老先衰(潘鬓),多用于文學作品中表達因愁苦、磨難導緻的身心俱疲。例如南唐後主李煜在《破陣子》中寫道:“一旦歸為臣虜,沈腰潘鬓銷磨”,借以抒發亡國被俘後的頹唐心境。
3. 用法與近義詞
- 語法結構:聯合式成語,通常作定語,如“沈腰潘鬓之态”。
- 近義詞:潘鬓沈腰(詞序調換,含義相同)。
- 適用場景:多用于書面語或詩詞,強調男子因外在壓力或内在憂思而呈現的早衰形象。
4. 文化背景
此成語通過曆史人物的典型特征,将抽象的情感(如愁苦、滄桑)具象化為身體變化,體現了漢語中以具體代抽象的修辭傳統。同時,因沈約、潘嶽均為古代才子,此詞亦隱含對文人風骨的隱喻。
如需進一步了解典故細節,可參考李煜《破陣子》原文或南朝梁、西晉相關人物傳記。
别人正在浏覽...
筆路必然部試才過屈宋參語朝柄趁心如意赤忠出廠價格春半詞禁撺梭點化發動芳茵返魂苟辨滾邊裹飯盍不賀遂畫寝鉸刀節印金蟾驚恐萬狀舅媽樛蟠九征鋸子糠糟拉話陵汩露地旅帆描摸尿床牛蹄蟠桃會皮筏平心易氣牝雞司旦品竹調弦千切樵樓清防窮微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入謝騷思赦放十二神疏遲書客題識腿勤望雲之情無心毫賢缊邪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