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寶所的意思、寶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寶所的解釋

佛教語。本謂藏珍寶之所,喻指涅槃,謂自由無礙的境界。《法華經·化城喻品》:“若能前至寶所,亦可得去。”《摩诃止觀》卷一:“界内小道,極在化城,故為細;界外大道,極在寶所,故為麤。” 唐 楊炯 《梓州惠義寺重閣銘》:“是則毘耶四會,俱發道心;險路衆人,鹹知寶所。”《古尊宿語錄》卷三二:“譬如造得一隻船,上面一一裝載了,要千裡至乎寶所。”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寶所是佛教術語,字面指珍寶所在的處所,引申為佛菩薩的淨土、覺悟的境界或佛法的終極目标。其釋義可分層解析如下:


一、核心釋義

  1. 字面本義

    “寶”指珍寶、稀有尊貴之物;“所”即處所、地點。“寶所”原指藏寶之地,後成為佛教象征性概念,喻指佛法的至高境界,如《法華經》中以“珍寶聚集之地”比喻成佛之果位 。

  2. 佛教引申義

    • 佛國淨土:諸佛菩薩的清淨刹土,如西方極樂世界。《佛說阿彌陀經》稱極樂世界“七寶合成,莊嚴妙麗”,即為寶所之體現 。
    • 覺悟之境:指修行者證悟真理的終極歸宿。唐代高僧澄觀在《華嚴經疏》中釋:“寶所者,涅槃妙心,衆生本具之佛性” 。
    • 法義指歸:代指大乘佛法的核心目标,如《法華經·化城喻品》以“寶所”對比“化城”(小乘涅槃),強調究竟成佛方為終極歸宿 。

二、經典文獻溯源

  1. 《妙法蓮華經》

    以“化城喻”闡釋修行曆程:導師(佛)為激勵疲憊行者(衆生),幻化城池(小乘涅槃)供其暫歇,最終導引至真實寶所(佛果)。此喻奠定“寶所”的終極性象征 。

    原文引述:

    “譬如五百由旬險難惡道,曠絕無人……導師以方便力,化作一城。告衆人言:‘汝等勿怖!此城可于中止。’……于是衆人前入化城。導師知彼息已,即滅化城,語衆人言:‘汝等去來,寶處在近。’”

  2. 佛學辭典釋義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釋:“寶所,喻如來究竟之涅槃,以珍寶之所喻最勝之果德也” ,強調其與“化城”的相對性,代表真實不虛的圓滿境界。


三、現代用法延伸

在漢語語境中,“寶所”偶見于文學或哲學論述,喻指精神家園或理想境界。例如:

“讀書人的寶所,是書中那片不受世俗沾染的淨土。”

此用法承襲佛教意象,泛指心靈歸宿或價值高地 。


權威參考文獻:

  1. 《妙法蓮華經·化城喻品》(CBETA電子佛典
  2. 《佛說阿彌陀經》(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3. 澄觀《華嚴經疏》(國學大師典籍庫
  4.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線上閱讀版
  5.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官網釋義

網絡擴展解釋

“寶所”一詞的含義可以從佛教術語和引申義兩個層面理解,具體解釋如下:

一、佛教術語

  1. 基本含義
    原指藏珍寶的處所,在佛教經典中常比喻涅槃或自由無礙的境界。例如《法華經·化城喻品》提到“若能前至寶所,亦可得去”,強調修行者需曆經艱險才能抵達這一終極目标。

  2. 哲學内涵
    佛教将“寶所”與“化城”(暫時的修行成果)對比,認為前者是超越世俗的究竟解脫,如《摩诃止觀》所述:“界外大道,極在寶所”。

二、引申含義

  1. 珍貴之地或重要機構
    現代用法中,“寶所”可泛指珍貴物品所在之處,或比喻重要的機構、場所。例如“佧族山寨的犁庭掃穴任務由鳳凰營王寶所部負責”。

  2. 人名寓意
    在姓名學中,“寶”象征珍貴與敬稱,“所”指代特定場所,組合後寄托了對個人價值與歸屬的期許。

三、使用場景


如需進一步了解經典出處,可參考《法華經》相關章節或佛教典籍注釋。

别人正在浏覽...

扳對卑卑被囊别袂草标草房拆股誠質辭勞從騎燈燭頂門針子地震帶東昌紙對不住甘膬跟頭戲猴姜揮斥夥繁剪影解券繼武開眉展眼衎直客流坑井寬身枯萃闚伺淚下如雨绫子吏士流徒率易旅冢牦纓眉峯碧瞑光冥絶密要镆釾鳥散匿作旁明遷念沁涼窮而後工求親桡情山礬神呪失儀鎖細提按踢腳同事隈映無大無小相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