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種文化。1923年首次發現于 甘肅 臨洮 馬家窯 ,故名。生産以農業為主,使用石器和骨器。陶器常繪有黑色的花紋,圖案與仰韶文化的彩陶不同。其年代約為公元前3000-前2000年。
馬家窯文化是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重要考古學文化,其核心特征和内涵可概括如下:
一、命名與發現
該文化因1923-1924年首次發現于甘肅省臨洮縣馬家窯村而得名,由瑞典考古學家安特生及其團隊調查發掘。早期曾被稱為“甘肅仰韶文化”,後獨立命名。
二、年代與分布
三、文化特征
彩陶藝術
以黑彩為主,紅、白為輔,紋飾繁複精美,包含漩渦紋、幾何紋、蛙紋等,代表器物有雙耳罐、盆、壺等。彩陶繪制使用毛筆,線條流暢,被譽為“中國彩陶之冠”。
經濟形态
以粟、黍種植為主,兼營畜牧(豬、羊)和漁獵,工具以石器、骨器為主。
社會與信仰
聚落規模較小,房屋為半地穴式;社會結構以氏族為單位,尚未明顯階級分化。彩陶紋飾可能反映自然崇拜。
四、文化分期
分為四個連續發展階段:
五、曆史地位
作為仰韶文化向西發展的分支,馬家窯文化展現了黃河上遊史前文明的高度成就,其彩陶數量與藝術水平居全球同期文化前列,2014年入選“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馬家窯文化是指中國古代文明的一部分,它誕生于距今約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主要分布在今天的河南、陝西、山西和山東等地區。馬家窯文化以其獨特的陶器制作技術和藝術風格而聞名。
馬家窯文化的組成部分是“馬”、“家”和“窯”三個漢字。其中,“馬”字的部首是馬,筆畫數為3;“家”字的部首是宀,筆畫數為8;“窯”字的部首是穴,筆畫數為8。
馬家窯文化的來源與馬家窯地區的考古發現有關。20世紀70年代初,河南省新縣境内馬家窯村一帶發現了大量的馬家窯遺址,這些遺址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陶器。在進一步研究和發掘的過程中,人們發現了馬家窯文化的特點和意義。
馬家窯文化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馬家窰文化」。
古時候漢字寫法可能有所差異,但以現代漢字為基準,馬家窯文化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在相同。
馬家窯文化的陶器精美絕倫,反映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和藝術造詣。
馬家窯、窯址、陶器、考古、文化遺産
馬家窯文明、馬家窯藝術、馬家窯遺産
其他文化、其他陶器制作文化、其他考古遺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