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粗俗的打扮,借指粗俗的女子。 清 李漁 《蜃中樓·述異》:“都是些東顰硬效西家态,村妝勉學 昭陽 派。”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槐西雜志三》:“有少年於日暮時,見城外一牛車向東去,載二女,皆妙麗,不類村妝,疑為大家内眷。”
(1).鄉村婦女的打扮;庸俗的妝飾。 清 李漁 《閑情偶寄·聲容·首飾》:“玫瑰,花之最香者也,而色太艷,止宜壓在髻下,暗受其香,勿使花形全露,全露則類村粧,以村婦非紅不愛也。” 清 李漁 《閑情偶寄·器玩·床帳》:“猶之貧士得妻,不能變村粧為國色。”
(2).謂佯裝。《史綱評要·唐紀·昭宣帝》“ 司空圖 棄官歸隱…… 柳璨 以詔書徵之。 圖 懼,入見。佯為衰野,墜笏失儀” 明 李贽 評:“村粧得好。”
“村妝”一詞在不同語境中主要有以下含義:
粗俗的打扮或借指粗俗的女子
這是最常見的意思,指鄉村婦女或身份低微女子較為質樸、不加修飾的裝扮。例如《東周列國志》中描述褒姒“村妝野束,不掩國色天姿”,通過對比突出其天生麗質。清代李漁也提到“村妝勉學昭陽派”,暗含對效仿宮廷妝容卻顯俗氣的諷刺。
鄉村婦女的典型裝扮
側重于地域性特征,指與城市華服相對的樸素衣着。如《閑情偶寄》中批評“全露花形則類村妝”,強調鄉村婦女偏愛鮮豔色彩的特點。
佯裝、僞裝(較少用義項)
在特定文獻中引申為“假裝”,如《史綱評要》記載司空圖為拒仕途而“佯為衰野”,明代李贽評注“村粧得好”,此處借妝扮引申為故作姿态。
語源與演變:該詞由“村”(含粗鄙意)與“妝”組合而成,早期多含貶義,後逐漸中性化,僅描述裝扮風格。需注意古典文獻中常通過“村妝”與“國色”“昭陽派”等雅緻形象的對比,表達審美評判或身份差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