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元 明 以來稱進士為甲榜。 元 武漢臣 《玉壺春》第一折:“甲榜争先,獨占文場選。” 明 魏萬 《三報恩·囑女》:“家乘閥閲,世業詩書,曾捷鄉闈,未登甲榜。” 清 趙翼 《陔馀叢考·甲榜乙榜》:“今世謂進士為甲榜,以其曾經殿試,列名于一二三甲也。”
(2).指中進士的人。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郭安》:“此等明決,皆是甲榜所為,他途不能也。”
“甲榜”是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的術語,主要含義如下:
甲榜指元明以來對進士的稱謂,即通過殿試并獲得進士功名的人。例如,會試(科舉第三級考試)合格者稱為進士,其名單稱為“甲榜”,與鄉試中舉的“乙榜”合稱“兩榜”。
科舉制度中的層級
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殿試三階段。通過鄉試者為“舉人”(乙榜),通過會試和殿試者為“進士”(甲榜)。甲榜是最高級别的功名,代表跻身官員選拔的精英階層。
例如,清代趙翼提到:“今世謂進士為甲榜,以其殿試列名于一、二、三甲。”(《陔餘叢考》)。
擴展含義
在部分語境中,“甲榜”也被引申為某一領域的頂尖人物或事物,例如“甲榜争先,獨占文場選”(元·武漢臣《玉壺春》)。但這一用法較罕見,需結合上下文判斷。
如需進一步了解明清科舉制度,可查閱《明史·選舉志》或《清史稿》相關記載。
甲榜是一個漢字詞語,甲指的是最好、最高級的意思,榜則表示名單、排行榜。因此,甲榜可以理解為指最優秀、最高水平的名單或榜單。
甲榜的拆分部首是木字旁。甲榜的總筆畫數為10畫。
甲榜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科舉制度中,科舉考試是古代中國選拔文官的方式。根據考試成績排名,最優秀的考生名列前茅的名單被稱為甲榜。
甲榜的繁體寫法為甲榜。
古代的漢字寫法可能與現代略有不同,甲榜的古代寫法為甲榜。
他在全國藝術比賽中獲得了一等獎,榮登了甲榜。
組詞有甲榜學子、甲榜影視、甲榜企業等。
近義詞包括優等榜、高分榜、卓越榜等。
反義詞可以根據具體的語境而定,一般來說,反義詞可以是乙榜,表示次優或次等的名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