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交往親近。《北齊書·厍狄士文傳》:“ 士文 性孤直,雖鄰裡至親,莫與通狎。”《新唐書·蕭複傳》:“ 復 望閥高華,厲名節,不通狎流俗。”
“通狎”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通狎”讀作tōng xiá,意為交往親近,常用于描述人際關系的密切程度。該詞帶有一定書面語色彩,現代使用頻率較低。
二、文獻引證
三、文學用例 明代黃衷的詩句“火樹連城通狎客,土牛呈歲賽先農”(出自《次韻答鄭凫溪二首 其一》)中,“通狎”描繪了熱鬧場景中賓客間的親密互動。
四、詞義特點 該詞多用于形容保持適當距離的親近關系,而非無原則的親密,常與“孤直”“名節”等詞形成對比,體現古人對人際交往分寸的重視。
提示:現代語境中,“通狎”較少使用,常見于古籍或文學研究領域。如需表達類似含義,可選用“交往密切”“親近往來”等現代詞彙。
通狎(tōng xiá)是一個中文詞彙,意思是親近或熟識。它通常用來形容人際關系親密,相處融洽。
通狎的部首是辵(辶)和犬,其中辵(辶)表示走的動作,犬表示與狗有關。
通狎的筆畫數量是12畫。每一個漢字的筆畫是根據書寫的順序和形狀來計數的。
通狎源自《紅樓夢》一書,作者是清代作家曹雪芹。然而,《紅樓夢》并沒有解釋這個詞的意思。後來,隨着時間的推移,人們逐漸将它的意思理解為親密、熟識。
通狎的繁體字是「通縁」,繁體字在書寫時會比簡體字的結構更加複雜。
古時候,通狎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差異。漢字的書寫形式會隨着時間的變化而改變,所以古時候的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
以下是幾個例句,幫助理解通狎的意思:
1. 他們經過長時間的合作,已經相互通狎,非常了解對方。
2. 他因為平易近人的性格,與員工之間始終保持着通狎的關系。
3. 這個團隊成員們經常一起共事,建立了通狎而又緊密的合作關系。
- 通情達理
- 通達
- 通融
親近、親密、熟識
疏遠、生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