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取効 ”。收效。 宋 陸遊 《老學庵筆記》卷三:“金石草木之藥,亦皆比古力弱,非倍用之,不能取效。” 金 元好問 《續夷堅志·神人方》:“天下治勞,直須累月或經歲,唯此方得於神授,隨手取効。” 明 袁宏道 《賞心集引》:“病者聽之,以為 盧 扁 復出,而及其取效,反不得與餘村 鄢艸頭 、 陳打卦 等。”
“取效”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收效”,即通過某種行為或方法獲得預期效果。以下是詳細解析:
基本釋義
該詞由“取”(獲得)與“效”(效果)組合而成,強調通過行動達成目标。其異體字為“取効”,兩者意義相同。
曆史用例
現代應用
該詞多用于書面語境,如學術讨論或文學創作中,指代通過實踐或策略達到預期結果。例如:“新政策實施後,短期内難以取效,需長期觀察。”
“取效”強調通過努力或方法獲得成效,常見于曆史文獻與現代書面表達,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應用場景。
取效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獲取到效果,取得成效。
取效的部首是取字邊上的又字,總共包含了9個筆畫。
取效這個詞來源于《三國演義》,其中劉備的諸葛亮對他說:“明公取效,何必問我?”指的是希望劉備能夠自己去獲取到成效,而不需要過多依賴他。
在繁體字中,取效的寫法為「取效」,并沒有太大的變化。
在古時候,取效的寫法可能根據不同的朝代和書法家而有所不同,但總體上基本保持了現代的形态。
例句:
1. 他付出了很多努力,終于取得了預期的效果。
2. 取效需要有耐心和恒心,不能放棄。
組詞:取得、效果、效力、效益、效能。
近義詞:獲效、收效、見效。
反義詞:失效、無效。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