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伏式的意思、伏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伏式的解釋

見“ 伏軾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伏式"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語義色彩的詞語,其核心含義指俯身靠在車轼(車廂前部橫木)上的動作,後引申為乘車出行或恭敬專注的态度。該詞最早見于《莊子·漁父》中"孔子伏轼而歎"的記載,在《史記》《漢書》等典籍中亦有使用,例如《史記·郦生陸賈列傳》載"伏轼下齊七十餘城",突顯其作為古代禮儀與戰略行為的雙重内涵。

從漢語學理角度分析,該詞由動詞"伏"與名詞"式"(通"轼")構成偏正結構,屬于古代車馬文化的産物。在文化語義層面,"伏式"既承載着《禮記·曲禮上》所載"立視五巂,式視馬尾"的乘車禮儀規範,又被賦予《戰國策》所述"伏轼撙銜"的謙恭意蘊,形成由具體動作向抽象态度延伸的語義演變軌迹。

主要參考資料: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02年版
  2. 漢典網《古代車馬器具考釋》
  3. 國學大師網《史記箋注》
  4. 《中國古代禮儀文化研究》中華書局2015年

網絡擴展解釋

“伏式”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一、基本釋義

“伏式”是“伏轼”的異體寫法,指俯身靠在車前的橫木(即“轼”)上的動作。這一動作常見于古代乘車禮儀或表達敬意,例如《莊子·漁父》中記載:“孔子伏轼而歎”,即描繪孔子俯身扶轼感歎的情景。

二、引申含義

  1. 代指乘車:因“伏轼”是乘車時的典型動作,後多引申為乘車或出行。如《史記·田敬仲完世家》提到“伏式結轶西馳者”,即指乘車西行的人。
  2. 禮儀象征:古代乘車時伏轼表示對他人(如君主、長輩)的尊敬,屬于禮節性動作。

三、古籍例證

四、相關詞義辨析

五、現代使用

現代漢語中“伏式”已不常用,多見于古籍研究或文言文解析。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莊子》《史記》相關注釋。

别人正在浏覽...

抱玉拔樹尋根備舉波祗簿列不惹眼長十八抄件成歡抽課愁倚闌令詞律麤飯殿廬短歎長籲隊率犢子忿然富隆梗寇貫穿何郎粉槐根夢華要呼呼夾巷積學崛峍殼漏子珂佩況味臘會狼貪蓮華白獵囊流吹鹿币録取眠眩弭定沐巾乃耳驽材謙克七颠八倒青豆舍清明風情同一家青鴉鴉三重門殺縛聲喏神機施主衰弊夙根體貼退役閑離肖像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