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式的意思、伏式的詳細解釋
伏式的解釋
見“ 伏軾 ”。
詞語分解
- 伏的解釋 伏 ú 趴,臉向下,體前屈:伏卧。伏案讀書。 低下去:此起彼伏。 屈服,承認錯誤或受到懲罰:伏法。伏輸。伏辯(伏罪的供狀,亦作“伏辨”)。 使屈服:降伏。降龍伏虎。 隱藏:伏兵。埋伏。 農曆劃分夏季最
- 式的解釋 式 ì 物體外形的樣子:式樣。樣式。 特定的規格:格式。程式。 典禮,有特定内容的儀式:開幕式。閱兵式。 自然科學中表明某些關系或規律的一組符號:分子式。算式。公式。 一種語法範疇,表示說話者對所說事
網絡擴展解釋
“伏式”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一、基本釋義
“伏式”是“伏轼”的異體寫法,指俯身靠在車前的橫木(即“轼”)上的動作。這一動作常見于古代乘車禮儀或表達敬意,例如《莊子·漁父》中記載:“孔子伏轼而歎”,即描繪孔子俯身扶轼感歎的情景。
二、引申含義
- 代指乘車:因“伏轼”是乘車時的典型動作,後多引申為乘車或出行。如《史記·田敬仲完世家》提到“伏式結轶西馳者”,即指乘車西行的人。
- 禮儀象征:古代乘車時伏轼表示對他人(如君主、長輩)的尊敬,屬于禮節性動作。
三、古籍例證
- 《莊子·漁父》:“孔子伏轼而歎曰:‘甚矣,由之難化也!’”
- 《史記·田敬仲完世家》:“伏式結轶西馳者,未有一人言善齊者也。”
四、相關詞義辨析
- “伏”的本義:指俯卧、隱藏(如“伏兵”),或屈服(如“降伏”)。
- “轼”的含義:車前橫木,供人扶靠或行禮。
五、現代使用
現代漢語中“伏式”已不常用,多見于古籍研究或文言文解析。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莊子》《史記》相關注釋。
網絡擴展解釋二
伏式(fú shì)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詞彙。拆分部首和筆畫可以分别解釋為:伏(人)+ 式(工),其中“伏”的部首是“人”,“式”的部首是“工”。關于它的來源,我不确定具體的曆史淵源,但它在現代漢語中用于描述某種工作或方法的方式或形式。在傳統繁體字中,伏式的寫法應該是「伏式」。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變化,但具體的寫法我無法提供詳細信息。
以下是伏式的一些例句:
1.這個項目需要按照伏式進行操作。
2.學習新的技能需要通過伏式掌握。
3.你可以嘗試使用伏式來解決這個問題。
關于組詞,我無法提供更多相關信息。至于近義詞和反義詞,我目前也無法确定伏式是否有具體的近義詞或反義詞。
希望以上信息能對您有所幫助!請記得,如果您有其他問題,隨時問我哦!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