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form of folk art;ballad with a moral theme] 曲藝的一個類别。淵源于唐代的《承天》《九真》等道曲。南宋始用漁鼓、筒闆伴奏,故又稱道情漁鼓。至清代,道情同各地民間音樂結合形成了同源異流的多種形式,如陝北道情、江西道情、湖北漁鼓、四川竹琴等。道情多以唱為主,以說為輔。有坐唱、站唱、單口、對口等表演形式
(1).道義;情理。 南朝 宋 謝靈運 《述祖德》詩之二:“拯溺繇道情,龕暴資神理。” 前蜀 韋莊 《江上村居》詩:“本無蹤跡戀柴扃,世亂須教識道情。”
(2).修道者超凡脫俗的情操。《世說新語·文學》“汰法師” 劉孝标 注引《安法師傳》:“ 竺法汰 者,體器弘簡,道情冥到。” 唐 楊巨源 《送李舍人歸蘭陵裡》詩:“家貧境勝心無累,名重官閒口不論。惟有道情常自足,啟期天地易知恩。” 清 金農 《東峪訪馬山人蔔肆》詩:“高顙稱狂客,端居證道情。”
(3).指修道者的情誼。 唐 元稹 《伴僧行》:“春來求事百無成,因向愁中識道情。花滿杏園千萬樹,幾人能伴老僧行。” 田汝成 《西湖遊覽志馀·方外玄蹤一》引 明 來複 《遊天竺》詩:“桂子巖前秋氣新,老禪留客道情真。”
(4).曲藝的一種,用漁鼓和簡闆伴奏。原為道士演唱的道教故事的曲子,後來用一般民間故事做題材。《全元散曲·端正好》:“我則待閑遙遙唱箇道情,醉醺醺的打箇稽首。”《清平山堂話本·張子房慕道記》:“忽見 張良 漁鼓簡子,口唱道情,仙鶴遶舞,野鹿啣花,前來接駕。” 趙景深 《<中國古典講唱文學叢書>序》:“ 唐 代已有‘九真’、‘承天’等道曲(《唐會要》卷三三)及募化的道情; 宋 代又創制了漁鼓,為道情的主要的打拍樂器。”
“道情”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可從不同角度解析,綜合搜索結果中的信息,具體解釋如下:
道義與情理
指符合道德規範或事物本然的邏輯,如南朝謝靈運詩句“拯溺繇道情”即強調遵循道義救世。
修道者的情操與情誼
體現道家超凡脫俗的精神追求,如《世說新語》中“道情冥到”描述修道者的境界;也指修道者之間的情誼,如唐代元稹詩中“因向愁中識道情”。
起源與發展
源于唐代道教音樂(如《承天》《九真》道曲),南宋起用漁鼓、簡闆伴奏,清代與各地民間音樂融合,形成陝北道情、江西道情、湖北漁鼓等分支。
表演形式
以唱為主、說為輔,分坐唱、站唱、單口、對口等,内容從道教故事擴展至民間題材,如《西遊記》中“道情詞”即屬此類。
道家哲學内涵
部分文獻将“道情”與“天地之大德”關聯,認為其代表自然法則與至情,如《道情全文》中“道情者,不可得而言也”強調其超越言語的哲理性。
文人創作載體
明清文人(如鄭闆橋)借“道情”抒發人生感悟,融合音樂性與思想性,内容涵蓋自然、社會等主題。
“道情”兼具倫理、藝術與哲學三重維度,既可指抽象的道義情操,也是紮根民間的曲藝形式,同時承載文人思想表達。若需進一步了解曲藝分支或文學作品案例,可參考、7、9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