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榪叉 ”。用來擋水的三腳木架。應用時以多個排列成行,每個中設平台,台上置石塊,在迎水面上加系橫木及豎木,外置竹席,并加培粘土,即可起擋水作用。這種建築物,很早就用于 四川省 灌縣 都江堰 工程中。《人民日報》1974.5.2:“兩千多年來,人們一直采用在分水堤附近外江河道上設置榪槎截流的辦法,來調節外江、内江的水量。” 李劼人 《大6*波》第三部第五章一:“ 黃瀾生 的口硬似剛剛斫斷榪叉的 都江堰 ,滔滔滾滾的語流,連标點符號都來不及加一個。”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杩槎漢語 快速查詢。
“杩槎”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一種傳統水利工具。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杩槎(拼音:mà chá/mǎ chá)是一種用于擋水的三腳木架結構,常見于古代水利工程。其核心功能是通過排列成行的木架組合,配合石塊、竹席和黏土等材料,形成臨時擋水屏障。
如需進一步了解杩槎的具體構造或曆史案例,可參考水利工程文獻或都江堰相關研究資料。
杩槎是一個漢字詞語,常用于描述船隻在航行中通過窄水道或淺灘的情況。它的意思是“使船隻通過狹窄的水道或淺灘”。
杩槎這個詞由木(木字旁)和兩個意(槎字旁)組成。根據《康熙字典》,它的總筆畫數為15畫。
《杩槎》一詞最早出現在《爾雅》中,是古代最早記載的詞語之一。在繁體字中,“杩”和“槎”的形狀有所變化,分别寫作“杩”和“檫”。
在古代,杩和槎兩個字的形狀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不過,根據不同的時期和地區,寫法可能會有細微的差異。
1. 船隻在狹窄的河道上杩槎前行。
2. 這條河底部有淺灘,需要掌握好時機才能順利杩槎。
組詞方面,杩槎可以與其他詞語搭配,形成新的意義。例如:
1. 杩槎前行:形容船隻在狹窄水道中前進。
2. 杩槎艱難:形容通過狹窄的水道或淺灘時遇到困難。
與杩槎意思相近的詞語有“航行”、“通過”等。
反義詞是指與杩槎意義相對立的詞語。在這種情況下,與杩槎意義相反的詞語可為“阻塞”、“停滞”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