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only if;only when]∶表示唯一的條件,常跟“才”、“否則”、“不然”等合用,相當于“隻有”
除非在這裡修個水庫,否則不能解決供水問題
(2) [unless]∶在除…外的任何情況下;除…情況之外
除非有兩個證人作證明,否則,此案不成立
(3) [except]∶表示不計算在内;除了
這事除非他,誰也不能告訴
(1).猶隻有。表示唯一的條件。常跟“才、否則、不然”等連用。 唐 呂岩 《五言》詩之五:“要覓長生路,除非認本元。” 元 武漢臣 《玉壺春》第二折:“若要他嫁我 甚黑子 ,則除非死了 李玉壺 。”《儒林外史》第三二回:“除非少爺賞我個本錢,才可以回家養活母親。” 老舍 《四世同堂》三八:“除非被人駁得體無完膚,他決不輕易的放棄自己的主張與看法。”
(2).表示不計算在内。如:上山那條路除非他,誰也不認識。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除非漢語 快速查詢。
“除非”是現代漢語中表示條件排除關系的連詞,其核心語義是通過設定唯一性條件來強調結果的必然性。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定義,該詞具有以下三個層面的語言學特征:
一、邏輯條件限定 在複句中引導排除性條件分句,構成“除非P,否則Q”或“Q,除非P”句式,例如:“除非獲得授權,任何人不得進入禁區”(北京大學語料庫。這種結構通過否定其他可能性來确立P作為實現Q的必要條件。
二、語義焦點強化 當置于主句之後時,會産生補充強調的語用效果。如“會議将如期舉行,除非發布紅色預警”(漢典網,此時“除非”引出的内容具有突顯核心限制條件的功能。
三、曆時演變特征 據《現代漢語虛詞詞典》考證,“除非”的成詞過程融合了古漢語中“非”的否定義與“除”的排除義,這種雙重否定機制使其在現代漢語中形成獨特的條件強調功能,比單純使用“隻有”更具排他性。
該詞的近義表達包括“唯有”“隻有”等,但語義側重點存在差異。如呂叔湘在《現代漢語八百詞》中指出,“除非”更強調條件的不可或缺性,而“隻有”側重條件的充分必要性。這種細微差别在書面語體中有嚴格的區分要求。
“除非”是一個連詞,表示“隻有在某種特定條件下才會發生某種結果”,通常用于強調排除其他可能性的唯一條件。以下是其詳細解釋和用法:
“除非”用于連接兩個分句,前者提出一個必要條件,後者說明在該條件不滿足時會發生的結果。其核心邏輯是:隻有滿足前句的條件,才能避免後句的結果。
公式表達: $$ text{除非 } A text{,否則 } B quad Rightarrow quad B text{ 會發生,除非 } A text{ 發生。} $$
“隻有”:僅強調必要條件,不強調排除其他可能。
對比:
“隻要”:表示充分條件,不強調唯一性。
例:
“隻要不下雨,比賽就進行。”(可能還有其他條件影響)
避免重複否定:
× “除非你不去,否則我不去。”(邏輯混亂)
√ “除非你去,否則我不去。”(唯一條件明确)
口語與書面語:
口語中可簡化為“除非…,不然…”,如:“除非下雨,不然别帶傘。”
“除非”通過引入唯一例外條件,構建強烈的邏輯排除關系。使用時需注意前後分句的因果關系和否定結構,确保語義清晰。
白昌白靈砂百禽邦祿崩分鼈岩不以為恥長哭廠主蟾影赤疫串親訪友辭觀粹要大别丹楹刻桷蹈節死義刀山劍樹登勒掉慄兜擔飛霜六月诽怨豐功碩德風衢高明構隟盥薇黑肌紅色即令巾幂襟宇軍烽可望而不可即老媽媽論兒翎扇賣垆悶倦面龐木竹子滂敷匏樽匹頭欠爽請召绻結去離軟着陸石限訟鬥送梅唐弓天聰湍泷微門五臭象舞絃外音小熊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