遁迹方外的意思、遁迹方外的詳細解釋
遁迹方外的解釋
猶言避世隱居于僧道中。 清 顧文彬 《過雲樓書畫記·衡山補圖元賢深翠軒詩文卷》:“餘如 惟信 、 王忱 、 金愷 、 秦衡 、 陸敍 ,類皆 元 季遺民,或逃名宇内,或遁跡方外,并不欲以姓字傳者。”
詞語分解
- 遁迹的解釋 避世;隱居;使人不知蹤迹遁迹空門詳細解釋亦作“遯跡”。見“ 遁迹 ”。亦作“ 遁跡 ”。亦作“遯蹟”。亦作“遯跡”。猶隱居;隱迹。《晉書·文苑傳·李充》:“政異徵辭,拔本塞源,遁迹永日,尋響窮年,刻
- 方外的解釋 ∶世俗之外,舊時指神仙居住的地方彼遊方之外者也。;;《莊子;大宗師》 ∶邊遠所在,異域詳細解釋.區域、範圍之外。方位之外。《管子·幼官》:“和好不基,貴賤無司,事變日至,此居於圖東方方外。”.域外;
網絡擴展解釋
“遁迹方外”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dùn jì fāng wài,其核心含義是避世隱居,遠離塵世紛擾,通常指歸隱于僧道生活。以下是詳細解析:
基本含義
- 字面解釋:
“遁迹”意為隱藏行蹤,“方外”原指世俗之外(如僧道修行之地),合指主動脫離世俗生活,追求清淨自由的狀态。
出處與背景
- 文獻記載:
該成語出自清代顧文彬的《過雲樓書畫記》,描述元末遺民為逃避世俗紛争,選擇隱居于僧道中的行為。
用法與場景
- 語法功能:
作謂語或賓語,多用于書面語境,如描述隱士、文人或宗教人士的避世選擇。
- 適用對象:
強調主動遠離世俗,常見于曆史人物評價或文學作品中,如“他晚年遁迹方外,潛心修道”。
近義詞與關聯詞
- 近義詞:
遁迹黃冠、歸隱山林、超然物外。
- 反義詞:
争名逐利、趨炎附勢(需根據語境靈活匹配)。
示例與延伸
- 文化内涵:
該成語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隱逸精神”的推崇,尤其在動蕩時期,文人常以此表達對現實的疏離。
若需進一步探究具體曆史案例或文學引用,可參考《過雲樓書畫記》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遁迹方外:一個詞彙的解析
意思
遁迹方外是一個成語,意指遠離塵嚣、隱居山野,追求甯靜與自由。
拆分部首和筆畫
遁:辶(行走部)+ 川(水部)
迹:辶(行走部)+ 卩(印部)
方:方(方部)
外:夕(夕部)
來源
《遁迹方外》一詞最早出現在南朝宋文學家謝靈運的《遁迹方外詩》中。
繁體字
遁跡方外
古時候漢字寫法
遯迹方外
例句
他厭倦了城市的喧嚣,決定遁迹方外,追求甯靜的生活。
組詞
遁世、遁入、迹象、方位、外貌
近義詞
隱居、隱退、背井離鄉
反義詞
涉世、顯耀、人世間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