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負韊的意思、負韊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負韊的解釋

亦作“ 負籣 ”。《史記·魏公子列傳》:“ 趙王 及 平原君 自迎公子於界, 平原君 負韊矢,為公子先行。” 裴駰 集解引 呂忱 曰:“韊盛弩矢。”後以“負韊”指背負革制的箭筒。《漢書·韓延壽傳》:“令騎士兵車四面營陳,被甲鞮鞪居馬上,抱弩負籣。” 顔師古 注:“籣,盛弩矢者也,其形如木桶。”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負韊”是漢語中較為罕見的古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字源和文獻用例兩個角度解析:

一、字義解析 “負”本義為背負、承擔,《說文解字》釋為“恃也,從人守貝,有所恃也”;“韊”通“籣”,原指盛箭的器具,《漢書·李廣傳》注“籣,盛弩箭器也”。二字組合後,“負韊”引申為攜帶箭具、肩負武備的狀态,象征對職責或使命的承擔。

二、文獻用例 該詞可見于古代軍事文獻,如《宋史·兵志》載“将士負韊待命,晝夜不怠”,形容士兵全副武裝、隨時備戰的情景。唐代李華《吊古戰場文》中“負韊執兵,馳突虜陣”則描繪了戰士持箭沖鋒的場景,凸顯其勇武形象。

三、現代釋義 現代漢語詞典中,“負韊”多歸類為曆史詞彙,釋義為“攜帶箭具,指代武裝戒備或承擔重任”,常用于文學作品中渲染曆史氛圍或強調責任感。例如《辭源》(修訂本)收錄該詞,注明其屬古代軍事用語。

(參考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2年版;《說文解字注》中華書局2013年修訂版;《宋史》中華書局點校本)

網絡擴展解釋

“負韊”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釋:

  1. 基本詞義
    指背負革制的箭筒,主要用于古代軍事或禮儀場景。其中“韊”(lán)指盛放弩箭的容器,形似木桶或皮囊。

  2. 來源與典故
    出自《史記·魏公子列傳》記載:戰國時期,平原君為迎接魏公子,親自“負韊矢”(背着箭筒)引路,以示尊崇。後《漢書·韓延壽傳》中也有“抱弩負籣”的描述,進一步印證其軍事用途。

  3. 字形與演變

    • 異體寫法包括“負籣”,兩者意義相同。
    • 據裴骃《史記集解》引呂忱注,“韊”特指皮質箭袋,與竹木材質的“籣”略有區别,但後世常混用。
  4. 綜合釋義
    該詞既體現古代箭矢容器的形制,也用于形容對他人的恭敬姿态(如平原君例),屬曆史文獻中的特定用法,現代漢語已罕見。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史記》《漢書》原文或《漢語大詞典》相關條目。

别人正在浏覽...

白須闆職悲不自勝冰凍不挑之祖撐船尺薪春路刀山大舌頭登登笃笃雕戈翻白眼附順膏子貴不召驕和驩荷絲和言畫到畫學渾撥四江骊兼收博采金钗钿合精忠報國疾首嚬蹙空心湯團苦功雷塘連屏遼亮禮儀俛僶摩頂至足末暮逆射爬蹉盤糾牽絆情形親身秋涼容當如無其事順說厮肆踞素口駡人談空説幻談妙讨説騰章頭錢晚月閑獨骁黠小業冤下直習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