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山無草木,石頭腐爛。喻不可能有的現象。 宋 劉昌詩 《蘆浦筆記·歡會誓》:“侍女之席,誓不敢即;渝盟受殃,神質於旁。山童石爛,言則可誕;山崇石堅,此言不愆。”
“山童石爛”是一個漢語成語,詳細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字面意為“山無草木,石頭腐爛”,實際用來比喻不可能存在的現象或事物。其核心是通過自然界的極端變化(山秃石腐),強調某種情況的荒誕性或不可實現性。
出處與背景
最早見于宋代劉昌詩《蘆浦筆記·歡會誓》:“山童石爛,言則可誕;山崇石堅,此言不愆。”。此句通過對比“山童石爛”與“山崇石堅”,表達誓言不可違背的堅定性。
語法與結構
補充說明
有民間解釋将“山童”附會為“山中孩童玩耍緻石頭破碎”的傳說,但此說法未見于權威文獻,可能為後人演繹。
近義與反義
提示:該成語在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出現于文學或強調修辭的語境中。
《山童石爛》是一個成語,意指山中的童子都已長大成人,表明時間的流逝或事物的變化無法避免。
《山童石爛》的拆分部首為:“山”是部首,也是筆畫數;“童”是部首,也是筆畫數;“石”是部首,也是筆畫數;“爛”是部首,也是筆畫數。
《山童石爛》這個成語起源于《剪燈餘話》一書。繁體字形為「山童石爛」。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山字的上部分是一橫,下面是兩個斜線代表山的形狀;童字的上部分是一個撇,下面是一個豎,表示一人在行走的樣子;石字的上部分是一個橫,下面是一個豎,表示一塊石頭的形狀;爛字的上部分是“火”字,下面是“米”字,表示火燒的稻米。因此,《山童石爛》的古代漢字書寫形式是:「山童石爛」。
他們曾經是孩子,如今已經長大成人,真可謂《山童石爛》。
涓滴不存,大江河成;蓬頭垢面,錦衣玉食;四平八穩,山高水長。
山河壯麗,歲月靜好。
山稀水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