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斯民的意思、斯民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斯民的解釋

指老百姓。《孟子·萬章上》:“予将以斯道覺斯民也。”《管子·侈靡》:“天之所覆,地之所載,斯民之良也。” 晉 陸機 《答賈長淵》詩:“乃眷三哲,俾乂斯民。” 宋 曾鞏 《福州上執政書》:“寇旱之餘,曾未朞歲,既安且富,至於如此, 鞏 與斯民與蒙其幸!” 魯迅 《悼楊铨》詩:“何期淚灑 江 南雨,又為斯民哭健兒。”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斯民”是一個文言詞彙,由指示代詞“斯”和名詞“民”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是指“這些百姓”或“此民”,常帶有特定的語境色彩。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1. 字義分解與基本含義:

    • 斯:作為指示代詞,意為“此”、“這”、“這些”,用于指代眼前或上文提及的對象,帶有一定的限定或強調意味。
    • 民:指人民、百姓、民衆。
    • 合義:“斯民”即“這些百姓”、“此民”,指代特定語境下所談論、所關切的民衆群體。它并非泛指所有人民,而是帶有具體指代性,常隱含說話者(或作者)對所指民衆的情感、态度或責任意識。
  2. 語境中的深層含義與情感色彩: “斯民”常在古代文獻中出現,尤其在儒家經典和政治論述中,蘊含着對民衆的關切、責任或憐憫之情:

    • 關切與責任:使用者(常為統治者、士大夫)以此詞指代其治下或所關心的百姓,強調對“這些百姓”福祉的責任。例如《論語》中雖無直接使用“斯民”,但孔子思想的核心“仁”即包含對“民”的關懷。
    • 憐憫與同情:在描述民衆疾苦時,“斯民”常帶有深切的同情意味。如杜甫詩句“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雖未直接用“斯民”,但其憂國憂民的情懷與“斯民”所承載的情感相通。
    • 泛指與強調:有時也用于泛指人民,但用“斯”字帶有一種将其置于當前、需要關注或讨論的意味,比單純用“民”更具現場感和強調作用。
  3. 經典文獻中的例證:

    • 《孟子·萬章上》:“予将以斯道覺斯民也。” (我将用這個道理來喚醒這些百姓。) 這裡“斯民”指孟子想要教化、喚醒的民衆。
    • 《孟子·梁惠王上》:“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 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饑而死也?” (廚房裡有肥肉,馬廄裡有肥馬,百姓卻面帶饑色,野外有餓死的屍體,這等于率領野獸來吃人…孔子說:‘第一個造作木偶土偶來殉葬的人,該會斷子絕孫吧!’就是因為木偶土偶像人的樣子卻用來殉葬。怎麼能讓這些百姓饑餓而死呢?) 此處的“斯民”飽含孟子對饑寒交迫百姓的深切同情和對統治者不仁的強烈譴責。
    • 範仲淹《嶽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精神,正是士大夫心系“斯民”的體現。
  4. 現代用法: 在現代漢語中,“斯民”已非常罕見,屬于典型的文言詞彙。若使用,多見于仿古文體、曆史題材作品或特定引用中,用以表達一種古典的、帶有責任或情感色彩的“人民”概念。

“斯民”意指“此民”、“這些百姓”,是一個帶有具體指代性和濃厚情感色彩的文言詞彙。它強調說話者(作者)對所提及民衆群體的直接關注、深切關懷或強烈責任,常見于古代典籍中表達仁政思想、憂患意識或對民衆疾苦的同情。其核心在于“斯”字所帶來的限定性和情感代入感。

主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電子版或權威出版社版本):對“斯”、“民”及“斯民”詞條的解釋提供了基礎字義和書證。 (若線上版本鍊接可靠可提供,如[權威詞典網站鍊接],否則僅标注來源名稱)
  2. 《孟子》(中華書局等權威點校本):書中多處使用“斯民”,是理解該詞古典意涵和情感色彩的關鍵文本依據。
  3. 《論語》及相關研究:儒家“仁民愛物”的思想是理解“斯民”情感底蘊的重要背景。

網絡擴展解釋

“斯民”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析:

1. 基本含義 指代老百姓或全體民衆,強調人民的普遍性。其中“斯”為代詞,相當于“這”“此”,帶有指向性;“民”即人民,合稱可理解為“這些百姓”或“當今的民衆”。

2. 文獻出處 • 最早見于《孟子·萬章上》:“予将以斯道覺斯民也”,意為用此道理喚醒百姓。 • 《管子·侈靡》中也有“天之所覆,地之所載,斯民之良也”,表達對民衆的肯定。

3. 使用場景 多用于政治、社會語境,常見于古代典籍和文人作品中,如: ▫️ 晉代陸機《答賈長淵》詩:“乃眷三哲,俾乂(治理)斯民”; ▫️ 魯迅《悼楊铨》詩:“又為斯民哭健兒”,表達對民衆中傑出人物的哀悼。

4. 古今差異 古代側重集體概念,現代使用較少,多見于曆史研究或文學引用。如孫中山曾用“亟拯斯民于水火”表達救民理想,現代則多用于強調曆史語境下的民衆群體。

5. 近義詞與延伸 近義詞包括“黎民”“蒼生”,但“斯民”更突出特定語境下的民衆指向性。其核心始終圍繞“人民”這一集體概念展開。

别人正在浏覽...

把臂飽食暖衣便箋不谷哺育蠶食鲸吞漕計廁簡程隸揰挏捶胸跌足詞癖簇饤稻糠調粉雕剪雕鴨鬥獻梵樂芬苾凫乙福州高挹宮庭鹳鹆還納黑毵毵渙若冰釋交通島解制金吹驚鸾回鳳晶體今王口墜天花慢棄毛丁毛質名鞿利鞚虐刻佩帶淜滂皮鞘破多羅謙恭下士謙癖叴叴曲禮柔冠掃帚菜尚爾勢窮力蹙説不去瑣帏頽垣廢井微波粼粼違欠忤奴嗚嘬遐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