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craggy;be very thin;gaunt] 消瘦得像被削過一樣
臉上瘦削不堪,黃中帶黑。——《祝福》
道靜拉住她瘦削的手,聲音顫抖着。—— 楊沫《青春之歌》
(1).形容瘦。 南朝 宋 鮑照 《拟行路難》詩之八:“牀席生塵明鏡垢,纖腰瘦削髮蓬亂。”《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六八回:“再看那小子時,卻是生得骨瘦如柴,臉上更是異常瘦削。” 丁玲 《三日雜記》:“她的四肢都伸不直,關節在瘦削的胳膊、手指、腿的地方都突的暴了出來,就像柳樹的節一樣。”
(2).謂肌肉減削,變瘦。 許傑 《改嫁》:“她的女兒是瘦削得不像人樣了。”
(3).形容細長直立。 清 俞樾 《茶香室叢鈔·巫山十二峰名》:“俊石十二,玲瓏瘦削如山峰離立。” 魯迅 《野草·好的故事》:“河邊枯柳樹下的幾株瘦削的一丈紅,該是村女種的罷。”
(4).猶瘦硬。《孽海花》第十九回:“﹝ 小燕 ﹞瞥見門上新貼一幅淡紅鐵砂箋的門對,寫得英秀瘦削。”參見“ 瘦硬 ”。
“瘦削”是一個形容詞,用于描述人或物體極度消瘦、單薄的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該詞最早見于南朝鮑照詩句“纖腰瘦削髮蓬亂”,後廣泛用于古典與現代文學,如《青春之歌》《祝福》等。
瘦削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人的體型消瘦而瘦削。瘦削這個詞源于漢字,可以拆分為“疒”和“豆”兩個部首。
瘦削的部首中,“疒”是指疾病和醫學相關的部首,“豆”是指豆字底的部首。疒部有毛筆寫法疒、療、癒,共有5畫;而豆部有毛筆寫法豆、臊、在,共有7畫。組合起來,“疒”和“豆”一共有12畫。
瘦削的繁體字為「瘦削」,與簡體字形式相同。
在古代,「瘦削」這個詞的寫法并沒有太大變化。在古籍中,我們可以看到一些字體稍有差異,但整體來說,形式保持不變。
1. 他因為生病而變得瘦削,讓人心疼。
2. 這幅畫的人物形象瘦削而有力,透露着一種堅定的意志。
組詞:瘦削的人(形容詞短語)、瘦削的臉龐(形容詞短語)
近義詞:消瘦、憔悴、骨感、枯瘦
反義詞:肥胖、豐滿、壯實、精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