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指預兆火災的天象。《晉書·藝術傳·戴洋》:“昨夜火殃,非國福。” 唐 張鷟 《朝野佥載》卷二:“ 開元 二年, 衛州 五月,頻有火災。其時人盡皆見物大如甕,赤如燈籠,所指之處,尋而火起,百姓鹹謂之‘火殃’。” 明 田藝蘅 《留青日劄·星變雜記》:“ 嘉靖 壬戌六月二十四日,有流星大如月,隕於西北,其聲殷殷如雷,其光燭天,或曰火殃。”
“火殃”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指預兆火災的天象,常見于古代文獻記載。例如《晉書》提到“火殃非國福”,唐代《朝野佥載》描述“赤如燈籠”的異象預示火災,均将“火殃”與災禍征兆關聯。
需注意“火殃”與普通“火災”的區别:前者強調預兆性和象征性,後者僅指災害本身。
《火殃》一詞可指火災或其他與火有關的災害。在文學作品中,也常用來形容戰争、暴亂或其他破壞性的事件。
《火殃》的拆分部首為火(huǒ)和殃(yāng)。火部的拆分部首為火,表示與火有關;殃部的拆分部首為歹,表示與惡、殘忍有關。
根據《康熙字典》,《火殃》的總筆畫數為14畫。
《火殃》這個詞的來源比較晚,主要出現在明清時期的文獻和文學作品中。
《火殃》的繁體字為「火殃」。
在古代,由于字形演變和書寫風格的變化,漢字的寫法也不斷改變。但是,《火殃》一詞在古時候的寫法并不常見,較難找到相關資料。
1. 由于火殃的肆虐,整個村莊變成了一片廢墟。
2. 戰争帶來了無數的火殃,讓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3. 他的暴行被人們稱之為火殃,慘無人道。
- 火災
- 火勢
- 火焰
- 火山
- 火球
- 火燒
- 火禍
- 災禍
- 火災
- 火坑
- 火海
- 平安
- 安全
- 和諧
- 平靜
- 平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