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arge rectangular bag hung on a horse] 褡在马身上的大型褡裢
亦作“ 马搭子 ”。披在马身上的大型褡裢。 杜鹏程 《保卫延安》第六章:“ 卫毅 的警卫员把马褡子搬进来。” 沉凯 《古玛河春晓》第二八章:“ 何明 伸手在 贾格尔汗 的马褡子里摸了一把,尽是金块银元。” 公刘 《太阳的家乡》:“﹝队长﹞说罢:拍了拍垫着坐的马搭子。”
“马褡子”是一种传统马具,主要用于装载物品,常见于中国北方方言中。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马褡子是搭在马背上的大型褡裢(一种布制口袋),两端下垂形成袋状,可放置物品,方言中也称“捎马子”。其名称由“马”和“褡子”组合而成,属于偏正式合成词。
结构与用途
文化背景与使用注意
部分资料提到,马褡子需正确安装,否则可能对马匹造成伤害,并引申为比喻“处理事务轻率”的成语。但此用法较罕见,多数解释更侧重其物理功能。
方言与文学引用
在方言中,“马褡子”与“捎马子”同义,文学作品如《保卫延安》也提及该词,印证其实际应用场景。
若需进一步了解方言差异或历史演变,可参考、5、6的详细释义。
马褡子是指骑在马上的人的马鞍。它是一种供人类骑马使用的装备,用于固定在马背上,以便骑手保持平衡。
马褡子的拆分部首是马(mǎ)和衣(yī)。
马褡子的总笔画数为19画。
马褡子这个词源自中国的古代,最早可追溯到《汉书·艺文志》。它在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常用来形容骑马出行时所使用的马鞍。
马褡子的繁体字为馬褡子。
在古时候,《康熙字典》中记录了马褡子这个字的古汉字写法为「馬褡子」。
1. 他纵马跃上马褡子,迅速驰骋在草原上。
2. 骑士整理了一下马褡子,准备上路。
马鞍、马镫、马鞭、马衔等。
马鞍、马具、鞍座。
徒步、步行、行走。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