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馓子的意思、馓子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馓子的解釋

[oil fried wheaten food] 一種油炸的面食,細條相連并扭成花樣

詳細解釋

一種用糯粉和面扭成環的油炸面食品。現在的馓子,用面粉制成,細如面條,呈環形栅狀。 宋 莊季裕 《雞肋編》卷上:“食物中有‘饊子’,又名‘環餅’,或曰即古之‘寒具’也。” 元 無名氏 《盆兒鬼》第三折:“俺大年日将你帖起,供養了饊子茶食。”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穀四·寒具》:“寒具,即今饊子也,以糯粉和麵,入少鹽,牽索紐撚成環釧之形,油煎食之。”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馓子是一種傳統油炸面食,其詞義和背景可通過以下角度解析:

  1. 基本定義
    馓子是以面粉為主要原料,經扭條、油炸制成的環狀或栅狀食品,具有酥脆口感。其名稱源于制作時面絲“散開”的形态特征。

  2. 曆史演變

    • 古稱“寒具”,宋代《雞肋編》記載其作為寒食節禁火期間的代餐食品。
    • 元代成為祭祀供品(如《盆兒鬼》中提及用于年節供奉)。
    • 明代《本草綱目》詳述其制作方法:糯米粉加鹽,扭成環狀油炸。
  3. 地域特征
    主要流行于北方地區,别稱“闆搭馓子”,因成品形似木闆搭架得名。現代多用小麥面粉替代古法中的糯米粉,形态更纖細。

  4. 文化寓意
    兼具節令食品與祭祀功能,如寒食節傳統食物、年節供奉等場景均有使用,承載着民俗文化内涵。

網絡擴展解釋二

馓子的意思

馓子指的是一種中國傳統面點,它是由面粉、水以及各種配料制成的,外形呈圓形或扁圓形。馓子十分受歡迎,特别是在中國北方和東北地區。

拆分部首和筆畫

馓子的部首是“饣”,總筆畫數為13。

來源和繁體

馓子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語,其繁體字為饍子。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馓子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具體寫法為䪴子。

例句

1. 我昨天在街邊攤上吃了一碗馓子,味道很好。

2. 這家餐館的馓子特别有特色,你一定要來嘗嘗。

組詞

馓子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如馓子盒、煎馓子、炸馓子等。

近義詞和反義詞

近義詞:饅頭、包子、餃子

反義詞:面條、米飯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