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秉的意思、權秉的詳細解釋
權秉的解釋
亦作“ 權棅 ”。猶權柄。《管子·山權數》:“ 桓公 問於 管子 曰:‘權棅之數,吾已得聞之矣。’” 漢 王符 《潛夫論·明忠》:“要在於明操法術,自握權秉而已矣。”
詞語分解
- 權的解釋 權 (權) á 職責範圍内支配和指揮的力量:政權。權力。權威。權貴。權柄。權勢。生殺予奪之權。 有利的形勢:主動權。 變通,不依常規:權變。權謀(隨機應變的計謀)。權術。智必知權。 暫且,姑且:權且。
- 秉的解釋 秉 ǐ 拿着,持:秉燭。 掌握、主持:秉正。秉公。 古代容量單位,一秉合六十斛。 姓。 筆畫數:; 部首:禾;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權秉”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quán bǐng(注音:ㄑㄩㄢˊ ㄅㄧㄥˇ),其核心含義為“權柄”,即權力或掌控事務的能力。
詳細解釋:
-
基本釋義
“權秉”與“權柄”同義,指政治或社會事務中的支配權,常與統治、管理相關。例如《管子·山權數》中提到“權棅之數”,漢王符《潛夫論·明忠》亦用“自握權秉”強調掌握權力的重要性。
-
詞源與用法
- 該詞為古代漢語詞彙,現代使用較少,多見于曆史文獻或學術讨論。
- 異體寫法包括“權棅”,兩者含義一緻。
-
相關文獻
- 《管子》中記載齊桓公與管仲讨論“權棅之數”,體現權力策略的運用。
- 王符在《潛夫論》中主張通過“明操法術”來鞏固權秉,反映法家思想的影響。
“權秉”是“權柄”的同義詞,多用于古代文獻,強調對權力的掌控。其内涵與政治謀略、統治術密切相關,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網絡擴展解釋二
權秉是一個漢字詞語,具有多種含義。下面将依次介紹其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1. 含義:
權秉在漢語中可以表示擁有權力、掌握權柄,也可以表示持有、握有,還可以指掌控事物或控制事情發展的能力。
2. 拆分部首和筆畫:
權秉由2個部首組成,左邊是「木」字旁,右邊是「皮」字旁。按照漢字的書寫規範,「木」字旁在左邊,由4畫組成;「皮」字旁在右邊,由5畫組成。
3. 來源:
權秉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甲骨文。最早使用該詞的記載大約可以追溯到《周易·系辭上》:「豫讓之志,能秉大權」。
4. 繁體:
權秉的繁體字是「權秉」。
5.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權秉的一種常見寫法是:「權」的上半部分畫成「卆」,下半部分畫成「木」;「秉」的上半部分畫成「禾」,下半部分畫成「廿」。總體表現出了權柄握有的形象。
6. 例句:
a. 老師秉權嚴明,管理學生的規矩非常嚴格。
b. 這個政府權秉大權,對國家的決策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7. 組詞:
a. 旗權:表示擁有旗號的權力。
b. 帝權:指皇帝的權力。
c. 法權:指法律所賦予的權力。
8. 近義詞:
a. 掌權:表示擁有權力,掌握控制權。
b. 執權:表示行使權力,掌握控制權。
9. 反義詞:
a. 失權:表示喪失權力,不再擁有控制權。
b. 讓權:表示将權力讓給他人,自己放棄控制權。
以上就是關于「權秉」這個詞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的介紹。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