羁靡的意思、羁靡的詳細解釋
羁靡的解釋
見“ 羈縻 ”。
詞語分解
- 羁的解釋 羁 (羈) ī 馬籠頭:無羁之馬。羁绁(.馬籠頭和缰繩;.喻束縛)。 束縛,拘束:羁押。羁絆。羁縛。羁囚。放蕩不羁。 停留,使停留:羁旅(長久寄居他鄉)。羁留。羁泊。羁滞。 古代女孩留在頭頂像馬籠頭的
- 靡的解釋 靡 í 浪費,奢侈:靡蕩。靡費。侈靡。 分散:靡散(消滅)。 古同“糜”,糜爛。 筆畫數:; 部首:非;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羁縻”的漢語詞典釋義詳解
“羁縻”是一個具有深厚曆史文化内涵的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詞源、本義及引申義三個層面進行解析:
一、詞源與本義
- “羁” (jī): 本義指馬籠頭。《說文解字》釋為“馬絡頭也”。引申為束縛、拘束、牽制。
- “縻” (mí): 本義指牛缰繩。《說文解字》釋為“牛辔也”。引申為系住、束縛、牽制。
- “羁縻”合用: 二字本義均指拴系牲口的繩索,合用後核心含義為“束縛、牽制”,強調像用繩索拴住牛馬一樣加以控制,使其不能完全自由行動。
二、核心釋義(引申義)
在曆史文獻和政治語境中,“羁縻”發展出特定的引申義:
- 籠絡控制,維系不使脫離: 這是最常用且核心的含義。指對邊疆地區、少數民族或藩屬國采取的一種統治或管理策略,即不完全實行直接、嚴格的中央集權統治,而是通過冊封、賞賜、聯姻、設立特殊行政機構(如羁縻州、府、縣)等方式,保持名義上的隸屬關系,維持其一定的自治權,同時實現中央王朝的間接管理和控制。其目的是維持邊疆穩定,防止叛亂或脫離中央管轄。例如《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有“蓋聞天子之于夷狄也,其義羁縻勿絕而已”,體現了這種“維系聯繫,不使其斷絕”的統治思想。
- 束縛,拘束: 保留其本義,指對人的行動、思想或事物的發展進行約束、限制。如“為舊禮教所羁縻”。
三、用法與例句
- 作動詞: 表示實施籠絡控制或加以束縛的行為。
- 例1(政治策略):唐朝在邊疆地區廣泛設立羁縻府州,任命當地首領為都督、刺史,實行羁縻政策。(參考《中國曆史大辭典》相關條目
- 例2(束縛義):他志向遠大,不甘心被瑣事所羁縻。
- 作名詞(較少見): 指羁縻政策或這種維系的狀态。
四、現代引申
在現代漢語中,“羁縻”一詞已不常用,其“籠絡控制”的特定政治含義主要出現在曆史叙述中。其“束縛、拘束”的含義有時仍會在書面語或特定語境中使用。
權威參考來源:
- 《說文解字》 (東漢·許慎著):對“羁”、“縻”本義的解釋是理解該詞的基礎。現代有多個校釋本,如中華書局版。
- 《史記》 (西漢·司馬遷著):卷一百一十七《司馬相如列傳》中的記載是體現“羁縻”政治含義的經典文獻來源。
- 《漢語大詞典》 (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出版社):作為大型權威語文工具書,其對“羁縻”的詞義演變、用法有詳細收錄和解釋。
- 《辭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其曆史分冊或相關條目對“羁縻政策”有具體闡述。
- 《中國曆史大辭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在涉及曆代民族政策、邊疆治理的條目中會詳細解釋“羁縻”制度。
網絡擴展解釋
“羁靡”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jī mí,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延伸,主要包含以下解釋:
基本釋義
-
系聯與束縛
本義指用繩索系住或控制(如馬籠頭),後引申為對人、事的牽制或約束,如“羁靡州”指古代對邊疆地區通過松散管理實現控制的行政區劃。
-
政治上的籠絡與懷柔
曆史上多指中央政府通過非強制手段(如冊封、聯姻)維系對邊疆或藩屬的影響力,例如“羁縻政策”是古代中原王朝對少數民族地區的治理策略。
-
拘禁與控制
在具體語境中可表示對人或物的拘束,如“羁靡囚徒”指拘禁犯人。
詞源與變體
- 字形演變:亦作“羇縻”或“羁縻”,屬異體字關系,常見于古籍。
- 單字拆解:
- 羁(jī):原指馬籠頭,引申為束縛、停留(如“羁旅”);
- 靡(mí):此處通“縻”,意為系聯、牽制,亦有“浪費”等義(需結合語境區分)。
使用注意
- 曆史語境:該詞多用于描述古代政治策略,現代多作學術或文學用語。
- 與“羁縻”的關系:二者常互通,但“縻”更側重“維系”,“靡”則易與“浪費”混淆,需根據上下文判斷。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漢典》等權威辭書或曆史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邦節蠶鳬纏賬崇偉铳子代換玳瑁筵斷閉枙臬二卵棄幹城鳳策鳳靥鶴發合心合意回磴見精識精兼疑交杯盞進敍酒魔頭久已後舉高醵資空砦困餒賃作莽莽漠漠矛弧麪團牧竪母兄嫩生生憑險清谧清霜清瑩窮冗秋殿虬甲茸母賞典觞觥睒瞲蛇行逝魄收刀檢卦收盆私系損費鎖陽台他動詞天中馱載汪穢為限委囑甕中捉鼈無與倫比閑拱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