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抛頭露面。《兒女英雄傳》第九回:“你瞧,這爺兒三個,老的老,少的少,男的男,女的女,露頭露腦,走到大路上,算一羣逃難的還是算一羣拍花的呢?”
“露頭露腦”是一個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為抛頭露面,通常指人在公開場合出現,帶有一定的不避諱或不得體的意味。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該成語形容人公開出現在衆人面前,尤其指在不宜或不常見的場合下顯露自己。例如,《兒女英雄傳》第九回中的例句,通過描述不同年齡、性别的人混雜行走于大路的情景,強調其不合常規的暴露狀态。
出處與用法
該詞最早見于清代小說《兒女英雄傳》,多用于口語或文學作品中,含輕微貶義,暗示行為不夠謹慎或不符合傳統禮儀。
讀音與結構
近義詞與語境
其近義詞為“抛頭露面”,多用于形容女性或特定群體在舊時社會中的公開行為,現代使用中貶義色彩減弱,可泛指公開露面。
該成語強調公開顯露自身,需結合語境判斷褒貶。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延伸用法,可參考《兒女英雄傳》原文或權威詞典來源。
《露頭露腦》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形容人或動物的頭部部分暴露在外面。這個詞使用了四個部首和十二個筆畫構成。
它由「雨」、「目」、「大」、「手」四個部首組成。其中「雨」部表示人的頭發,「目」部表示人的眼睛,「大」部表示人的頭部,「手」部表示人的手臂,結合起來形象地描述了頭部部分暴露在外面的意思。
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史記·韓非子列傳》中的一段話:“犀觸礮楚,蒯伅防,若封若沒,露頭露腦,衆議紛紛。”意思是,犀牛碰觸大楚時,被蒯伅,(蒯伅是春秋時楚國射手,箭術高超)阻攔而未能造成傷害,出現了頭部暴露在外的情況,引起了衆人議論紛紛。
在繁體字中,《露頭露腦》的寫法和簡體字一樣。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每個字的構造和形式都有所不同。以《露頭露腦》的第一個字「露」為例,古代的寫法為「雨」加上「田」字旁,形狀更複雜,但意義依然相同。
下面是幾個使用《露頭露腦》這個成語的例句:
與《露頭露腦》相關的組詞有:露臉、頭腦、衆議紛紛等。
與《露頭露腦》意思相近的成語有:出頭露面、春泥化雪等。
與《露頭露腦》意思相反的成語有:藏頭露尾、韬光養晦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