峻政的意思、峻政的詳細解釋
峻政的解釋
苛政。《後漢書·循吏傳序》:“故 朱浮 數上諫書,箴切峻政。” 唐 白居易 《才識兼茂明于體用科策》:“ 光武 責課於公卿,而峻政非美者,非考課之累之也,責之不得其要也。”
詞語分解
- 峻的解釋 峻 ù 山高而陡:高峻。險峻。峻峭。峻拔。 高大:峻德。峻節。 嚴厲苛刻:峻刻。峻厲。嚴峻。嚴刑峻法。 筆畫數:; 部首:山; 筆順編號:
- 政的解釋 政 è 治理國家事務:政治。政府。政黨。政權。政綱。政策。政令。政績。政見。政客(為個人或某一集團利益從事政治活動的人)。政局。政變。參政。議政。 國家某一部門主管的業務:財政。郵政。民政。 家庭或集
專業解析
峻政,指嚴苛嚴厲的政治措施或治理方式,強調統治者或當權者通過強硬、嚴格的手段來管理國家或民衆。該詞帶有一定的貶義色彩,常與嚴刑峻法、高壓統治等概念相關聯。
詳細釋義
-
核心含義:
- 峻: 本義指山勢高而陡峭,引申為嚴厲、苛刻、嚴峻、嚴酷。在“峻政”中,“峻”取其引申義,強調政策、法令或治理手段的嚴厲程度。
- 政: 指政治、政令、治理、管理。
- 峻政: 兩者結合,指嚴厲苛刻的政治統治或治理方式。它側重于描述統治者運用嚴酷的法令、高壓的手段來控制和約束民衆,以達到其治理目的。
-
曆史語境與用法:
- 在中國古代曆史文獻中,“峻政”常用來批評或描述那些實施嚴刑峻法、賦稅沉重、勞役繁苛、壓制民意的統治時期或統治者。例如,秦朝的統治常被後世史家描述為“暴政”或“峻政”。
- 它體現了對統治者過度依賴強制力、忽視仁德教化、不顧民生疾苦的治理方式的否定評價。
- 常與“寬政”、“仁政”相對立。儒家思想推崇“仁政”,主張以德治國、寬厚待民,反對濫用刑罰和苛捐雜稅的“峻政”。
-
語義特征:
- 強制性: 強調依靠國家機器的強制力量(如嚴苛的法律、刑罰、行政命令)來推行。
- 嚴厲性: 政策法令本身規定嚴格,處罰嚴厲,缺乏寬容度。
- 壓迫性: 對民衆形成較大的壓力和負擔(如繁重的賦稅、勞役),容易導緻民怨甚至反抗。
- 負面評價: 在傳統價值觀和主流曆史叙述中,該詞通常帶有貶義,代表一種不理想的、不可持續的統治方式。
引用參考
- 《漢語大詞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對“峻”字有“嚴厲;嚴酷”的義項解釋,并舉有“嚴刑峻法”等例詞。對“政”有“政治;政事”的義項。雖然沒有直接列出“峻政”詞條,但其構成語素的意義清晰指向了上述解釋。漢語大詞典 - 漢語大詞典 - 豆瓣
- 《古代漢語詞典》 (商務印書館):同樣對“峻”有“嚴厲;嚴峻”的解釋(如《史記·商君列傳》:“刑峻而誅必”),對“政”有“政治;政事”的解釋。這些釋義為理解“峻政”提供了基礎。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古代漢語詞典
- 曆史文獻語境: 雖然“峻政”作為固定搭配不如“暴政”、“苛政”常見,但其含義在描述秦政、隋炀帝統治等曆史時期時被廣泛使用和認可。相關評價可見于《史記》、《漢書》、《資治通鑒》等史書及後世史論中。
網絡擴展解釋
“峻政”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與用法如下:
基本釋義
- 拼音:jùn zhèng
- 注音:ㄐㄩㄣˋ ㄓㄥˋ
- 核心含義:指“苛政”,即嚴酷或苛刻的政治措施。
字義分解
- 峻(jùn):
- 本義指山勢高而陡峭,如“險峻”“高山峻嶺”。
- 引申為“嚴厲”,如“嚴刑峻法”。
- 政(zhèng):
- 指政治、政務,如“治理國家事務”“政府”。
- 也可表示家庭或團體事務,如“家政”。
古籍例證
- 《後漢書·循吏傳序》提到:“故朱浮數上谏書,箴切峻政”,意為朱浮多次上書勸谏,指出苛政的危害。
- 唐代白居易在《才識兼茂明于體用科策》中批評:“光武責課于公卿,而峻政非美者”,強調苛政并非治國良策。
綜合解讀
“峻政”一詞多用于曆史文獻中,強調統治者施政過于嚴苛,常與“仁政”形成對比。例如:
- 用法:多用于批評性語境,如“箴切峻政”(勸谏苛政)、“峻政非美”(苛政不美)。
如需進一步探讨相關曆史背景或具體文獻,可參考《後漢書》、唐代策論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覽...
罷民博望燒屯才實常宗綝纚粗缯打乖黵面澹生堂調數東崗子鬥盆斷管殘渖妒婦津恩舉耳餘俯沖感甄功勤孤獨園筀竹咕隆古稀邗水懽親穢氣護軍使渾頭渾腦火井胡問遂澗隈解廌驚魂失魄匮缺琅書勞勌裡庫嶺梅隸仆人馬杓子名額鳥強抛盞辟忌丕烈啟會耆賢桑梓禮三清四白傷嗟深窅時針數量詞斯洛文尼亞宿煙韬曜含光兔齧刓鈍無斷五洋雜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