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産于 嶰谷 的竹。傳說 黃帝 使 伶倫 取 嶰谷 之竹以制樂器。見《漢書·律曆志上》。後因以借指箫笛之類管樂器。 唐 黃滔 《送君南浦賦》:“莫不撚 嶰 竹以凄楚,撥 湘 絃而激越。” 元 楊維桢 《春俠雜詞》之七:“ 蜀 琴聲奏雙鴛鴦, 嶰 竹和鳴雙鳳凰。” 清 王夫之 《連珠》之一:“蓋聞銅山雖應,瓦釜不鳴; 嶰 竹非均,葭灰何感!”參見“ 嶰谷 ”。
“嶰竹”是一個具有曆史和文化典故的詞彙,其含義主要與古代傳說及樂器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嶰竹”指産于昆侖山嶰谷的竹子。據《漢書·律曆志上》記載,黃帝曾命樂官伶倫前往嶰谷,選取此竹制作樂器(如箫、笛等),因此該詞後來成為管樂器的代稱。
這一傳說體現了古代對音律起源的探索。伶倫通過嶰竹的天然節律制定音高标準,奠定了中國傳統音樂的基礎,故“嶰竹”也被賦予禮樂文化的象征意義。
在文學作品中,“嶰竹”常借指高雅音樂或文人志趣。例如,詩詞中會用“嶰竹之音”形容清越悠揚的樂聲,或隱喻高潔品格。
需注意“嶰竹”與“筀竹”(一種桂竹,見《山海經》)的區别,二者名稱相近但指向不同植物,前者側重文化意象,後者為具體竹種。
如需進一步了解嶰竹與古代音律的關系,可查閱《漢書·律曆志》原文或相關音樂史研究文獻。
嶰竹(xí zhú)是一個有着别具意義的詞彙,它拆分為“山”和“竹”兩個部首。其中,“山”表示山峰高聳,而“竹”則代表着竹子,這個詞彙大緻指的是生長在山間的竹子。
嶰竹的部首是山和竹,其中山作為左部,而竹則作為右部。根據筆畫順序,嶰竹一共有11個筆畫。
嶰竹這個詞彙最早出現在《爾雅》這本古代辭書中。在漢字的演變過程中,嶰竹逐漸成為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詞彙。
在繁體字中,嶰竹被寫作“嶰竹”。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嶰竹的古字形有一些變化。在古時候的寫法中,嶰竹的山部分更加像是山峰形狀,而竹部分則更像是一個活生生的竹子。
1. 山中嶰竹,隨風搖曳,美不勝收。
2. 他手中拿着一把嶰竹,仿佛與大自然融為一體。
嶰竹是一個形容詞性質的詞彙,常常配合其他詞彙一起使用,例如:嶰竹風光、嶰竹林、嶰竹峰等。
嶰竹的近義詞可以是:山間竹、山中竹、山竹等。反義詞則可以是與山和竹相對立的事物,例如:平地大樹、湖泊水生植物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