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受戮而死。僇,通“ 戮 ”。《管子·君臣上》:“有過者,罰之以廢亡之辱,僇死之刑,而民不疾也。”《新唐書·張孝忠傳》:“ 孝節 泣曰:‘即歸,且僇死。’”
“僇死”是一個古漢語詞彙,需結合字形和古文用法解釋:
1. 字義分解:
僇(lù):
① 通“戮”,指殺戮、誅殺,如《史記·商君列傳》有“僇力本業”表“合力”意,但更多指刑罰;
② 引申為羞辱、恥辱,如“僇辱”指受辱。
死:本義為生命終結,此處可指因刑罰或恥辱而亡。
2. 詞義解讀:
“僇死”在古文中通常有兩種含義:
①被誅殺而死(側重肉體消滅),如《墨子·明鬼下》載“僇死”表處決;
②受辱而死(側重精神羞辱),如因罪名被公開處刑,死後仍背負污名。
3. 語境差異:
需結合具體文獻判斷側重方向。例如:
注意: 該詞屬文言用法,現代漢語已罕用。建議閱讀古籍時結合注釋理解具體語境下的含義。
“僇死”(lù sǐ)是一個漢字詞語,其拆分部首為“人”和“死”,筆畫總數為15畫。
“僇死”一詞最早出現于《晉書·朝廷志下》。在古代漢字中,它的繁體形式為「僇死」,形狀相似但筆畫稍有不同。
古代漢字的寫法常常與現代有所不同。根據《說文解字》,“僇”分為上、中、下三個部分,其中上部為“象人耆老”,中部為“老春人”,下部為“一”。所以古代“僇”字寫作“老春一”。而“死”字則是比較常見的形狀,相對不變。
以下是一些關于“僇死”的例句:
以下是一些與“僇死”相關的組詞:
近義詞:自殺、自刎、自缢
反義詞:生存、存活
【别人正在浏覽】